「綠Van」司機後繼無人成大趨勢 輸入外勞是出路?
本周一(1月14日),沙田城門隧道公路發生致命交通意外,一輛403號專線小巴由葵青石籬駛往沙田市中心期間,懷疑失控撞壆,導致67歲司機死亡,16人受傷。有業界人士事發後在電台節目上表示,現時小巴司機人手嚴重不足,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提議引入外勞。
這個建議或許能舒緩司機平均年齡偏高的問題,但在具備其他可行方案的情況下,實在不應作優先考慮。
營辦403號線小巴的「進智公交」行政總裁、專線小巴持牌人協會發言人陳文俊致電電台節目時承認,小巴司機平均年齡較大,但他認為這本身未必是問題,重點是司機身體是否健康。他又指出,業界人手非常不足,希望適量從國內,甚至菲律賓引入外勞。
業界人士的說法也許反映了行內的部分現實,但小巴業界缺人的本因,實為待遇欠佳。《01周報》去年初便報道,綠色專線小巴營辦商一般以僱傭制聘請司機,日薪平均450元,若以每月工作25日計算,月入僅有11,250元。這個數字遠低於2017年運輸業大約15,000的收入中位數,甚至比不上「郵政及速遞業」(男:15,600;女:12,000)、「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等」行業(男:15,000;女11,300)。 在薪酬較低、福利不算吸引的情況下,年輕人寧願「揸Uber」,也拒絕做「綠Van」司機,最終釀成七成業界司機年屆60歲以上的局面。
在這格局下,輸入外勞不但不公義,而且難以根治交通安全的問題。從勞福角度而言,在本港勞工權益不足的背景下輸入外勞,只是將剝削對象由香港人轉為外地人;而在低薪外勞的競爭下,本地員工的待遇則更難以提升。
從公眾利益的角度看,輸入外勞亦難言對症下藥。根據往例,政府只會容許企業在證明難以聘請本地員工的情況下,聘請某一數量外勞,外勞不會完全取代本地司機;在這情況下,在輸入外勞後,小巴司機年齡偏高的問題仍難解決,乘客的安全仍受威脅。
的確,經營小巴路線並非牟取暴利的生意,要大幅加薪也許會面對一些困難。觀乎進智公交的2018/2019年中期報告書 ,在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6個月,這家企業的直接成本約1.62億,期內更錄得虧損。但是,現時保安等行益亦非獲利豐厚,但相關從業員的薪金亦很多時較小巴司機高,業界應檢討薪酬待遇,而非一味要求政府輸入外勞。
退一步說,如果真的要輸入外勞,為何不優先考慮釋放本地勞動力?少數族裔、婦女等,都是政府可以開發的勞動力,他們能否填補職缺,只視乎政府、業界有沒有助其升級、轉型的決心。
勞工福利與交通安全息息相關,就此,政府業界須負起責任,藉改善司機福利提升服務。如果有部分經營者真的無力負擔具競爭力的薪金條件,相信公眾並不介意政府就司機待遇提供專款補貼,甚或對現時小巴的經營模式作出結構性的改革,畢竟,市民的安全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