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港旅客勢創新高 向旅客徵稅改善接待能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不少地方的旅遊業在2018年均頗有斬獲,包括將在2020年舉辦東京奧運的日本,去年首次錄得破紀錄的3,000萬到訪人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預計香港受港珠澳大橋開通刺激,訪港旅客量將打破2014年逾六千萬人次的歷史紀錄。但對部分生活環境受衝擊的港人來說,這未必是好消息,最近不少國家選擇向旅客徵稅,一方面用之於發展旅業,另一方面也為補償社區,值得香港重視。

去年內地不過夜旅客人次大增 考驗香港接待能力

旅遊業興旺,可刺激消費及經濟。不過,當大量旅客湧入,也會考驗當地的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同時令人關注會否過份衝擊本地人的生活環境。近年甚至有政黨主張向旅客收取「陸路離境稅」,以減低消費力低的內地人士的來港意欲。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的統計,內地客可分為「過夜旅客」和「不過夜旅客」兩類。一般來說,「過夜旅客」有較大經濟價值,有坊間研究就曾根據旅發局統計數據,指大致上一名內地過夜旅客相當於三名不過夜旅客的增加價值。

回顧旅發局在2018年1月至11月的統計數據,與2017年同期相較,中國內地過夜旅客人次整體增長7%,而中國內地不過夜旅客則增長19.3%,可見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不過夜旅客。特別是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的11月,來自中國內地不過夜旅客的訪港人次接近300萬,較2017年同期的210萬人增加逾四成之多。在我們享受及發掘旅客急遽增長的「紅利」同時,如何緩和以至補償對當地市民生活環境的衝擊,考驗當局智慧。

中國內地過夜旅客人次

 

2017年

2018年

增長率

十一月

1,557,337

1,652,635

6.1%

十月

1,693,091

1,735,556

2.5%

九月

1,389,806

1,373,872

-1.1%

八月

1,860,942

2,150,391

15.6%

七月

1,849,954

1,839,578

-0.6%

六月

1,306,684

1,448,854

10.9%

五月

1,424,942

1,482,963

4.1%

四月

1,446,645

1,575,865

8.9%

三月

1,319,688

1,399,215

6.0%

二月

1,290,453

1,721,160

33.4%

一月

1,651,999

1,591,220

- 3.7%

2017年1至11月至2018年1至11月增長率

7.0%

數據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中國內地不過夜旅客人次

 

2017年

2018年

增長率

十一月

2,123,418

2,978,743

40.3%

十月

2,340,382

2,918,835

24.7%

九月

2,182,963

2,339,592

7.2%

八月

2,095,047

2,675,156

27.7%

七月

2,227,229

2,563,377

15.1%

六月

1,791,032

2,185,235

22.0%

五月

2,025,086

2,334,407

15.3%

四月

2,075,287

2,480,232

19.5%

三月

2,011,081

2,269,160

12.8%

二月

1,848,275

2,678,536

44.9%

一月

2,701,506

2,522,021

-6.6%

2017年1至11月至2018年1至11月增長率

19.3%

數據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全線通車運營。新華社文章稱,「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一個連接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個關稅區的大橋,不僅要完成橋體跨度上的極限挑戰,更要解決口岸設置、投融資安排、通航與錨地、中華白海豚保護等一系列全新課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項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的超級工程,正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寫照。」

向遊客徵稅 可改善旅業及回饋社區

當然,討論旅客問題之時,沒有必要消極地回頭討論限制特定旅客群組的來港人數,削足適履,而更應該積極地思考如何平衡利益,向前發展。更何況政府在2013年發表評估報告,也認為香港作為一個細小而外向型的經濟體系,沒有條件為個別組群的旅客或為整體旅客人數設定上限。不過,報告也承認香港需要在多方面提升接待旅客的能力,如口岸處理能力、旅遊設施、酒店房間供應,以及公共交通網絡等。如今多年過去,隨着多項大型基建落成,相信這些配套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舉例來說,市民能否透過港珠澳大橋形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十分取決於通關口岸在接待大量旅客的過境需要時,隨時提供足夠的人手和設備,維持流暢快速的通關程序,但不少市民都未盡滿意。反觀去年旅客人次甫創新高的日本,為了改善出入境系統和促進旅遊業,周一(1月7日)正式向出境人士徵收每位1,000日圓的國際觀光旅客稅,以便引入臉部識別系統加快出入境審查速度、安裝多國語言資訊系統,和為公共交通安裝更多無現金交易設施等。

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初期,大批旅客逼爆東涌。(資料圖片)

增加從旅客身上獲得的收入,除了用之於旅客本身,也可用作補償對當地構成衝擊的「環境成本」。最近意大利威尼斯針對短途一日遊客徵稅,亦成為話題,事關他們希望「精準打撃」的目標,就是被認為對經濟貢獻少,但對民生構成較大滋擾的遊輪客──他們動輒數千人蜂擁入城,除了留下垃圾和磨損建築,其旅遊模式亦被指令當地的餐廳和商店服務質素每況愈下。

這些情況對港人來說,可能都似曾相識。當然,不少評論質疑威尼斯政府向每人徵收2.5至10歐元究竟能構成多大阻嚇力,但如果我們將思維重點放在「資源分配」,而非單純阻嚇旅客來訪,那麼利用這些從旅客身上收回的資金,用作清潔和維護費用,向前發展,似乎也可以是共創雙贏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