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居家安老 房屋規劃不能缺席
政府預期香港人口將持續高齡化,房委會屋邨人口尤其嚴重,長者住戶佔房委會公屋住戶總數由2010年的16%升至2016年的19%,當中逾十萬住戶均屬長者住戶,如何讓這批長者「老有所養」,對政府而言確是一大挑戰。對長者來說,除入住安老院舍外,居家安老也是選項之一,政府應為此提供適足配套,並徹底改變未來房屋發展的規劃思維。
新計劃顧及家居設計 成效不俗
要讓長者「安享晚年」,當然不能僅限於「有瓦遮頭」。隨着身體機能老化,更需要向其提供全面的日常生活支援服務。就此,一方面,政府應提供適足的資助安老院舍;另一方面,政府應改善、推廣居家安老計劃。
房委會早在1990年便已在屋邨試行「屋邨老人社區服務計劃」(服務計劃),向有需要的長者租戶伸出援手,但在2003年底以服務重疊為由將計劃取消。計劃突然中止,這反映管治者短視,未有認識到人口老化帶來的長遠影響。
及至2012年,房協於轄下20個出租屋邨大舉推行「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為長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及關懷網絡,以支援他們在住屋、醫療護理及身心社交等需要。「樂得耆所」與上述服務計劃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除了一般的復康及保健服務、推廣運動以及健智訓練,亦會特別邀請職業治療師進行家居環境評估,以提升家居安全。
港大受房協委託,就「樂得耆所」計劃進行研究,四年間研究了12條房協出租屋邨、約千名長者,指計劃不但減少長者入住安老院舍意欲、具抑鬱症狀的百分比,跌倒次數亦由約20%減至不足16%;使用急症室的百分比,亦由逾30%減至24%。政府在去年接納了《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中社區服務、院舍照顧維持平衡的目標,既然「樂得耆所」計劃成效顯著,那麼,政府應盡快將之推廣至其他公營房屋。
推動房屋整合規劃 建設安老社區
隨着將來有更多公共屋邨落成,政府在規劃房屋設計時若有更整全的「居家安老」計劃,發展「公屋2.0」,相信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舉例來說,新加坡早在1998年便從房屋規劃的思路推行「居家安老」,他們規劃的樂齡公寓以滿足一至兩位老人需要的小戶型為主,但公寓當中會設有提供養老服務的場所,如樂齡服務中心、診療中心、活動中心和心理治療室等;當局也會為老人專門改造設施,例如調低公寓單位開關、門鈴和門窗的高度,而在室內間隔方面也會讓廁所緊靠卧室,並設置長明燈等。
在香港,上述房協「樂得耆所」計劃亦已設置長者康樂中心,每星期有義工協助長者進行健腦訓練。有長者指,有空就會去康樂中心打米蘭牌訓練腦筋,中心也會為長者進行健康評估和每月健康檢查,讓長者可盡量留在家中照顧自己。
香港並非沒有「後來居上」的機會。舉例來說,政府在去年12月已推出10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將資助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租借或試用科技產品,以改善服務使用者的生活,減輕護理人員及照顧者的負擔和壓力。如果將有關樂齡科技的應用結合房屋規劃設計,便有機會有所突破。
第三條路線 社區彈性安老
除此之外,政府若能完善「居家安老」的房屋規劃社區設計,也有機會在「院舍安老」與「居家安老」之外開拓出第三條路線。舉例來說,在日本就存在一些由民宅改建,屬於社區嵌入式照護的「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介護」,他們主要提供少量床位讓社區有需要的長者彈性暫住,日常則分散在自己家中的照顧模式。
部分服務單位更力求打破機構與社區的「圍牆」,讓路過的居民可以到機構裡跟長者打招呼或是「共餐」,也開放讓小朋友入內與長者玩耍,將機構與社區自然地融為一體。隨着未來有更多公共屋邨建設推出,或者也是時候讓我們一同拉闊居家安老的規劃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