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石油汽車率先成中美談判共識 揭特朗普「軟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美早前同意貿易戰停火90日(今年12月1日起計),以爭取時間達成協議,談判至近日取得一些進展。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周四證實「農產品、能源、汽車等」,是中美雙方「已達成共識的具體事項,具體細節將陸續公布」。不過,此三個範疇率先取得共識的背後,反映了美國發起貿易戰這把「雙刃劍」的三個痛點。

一、大豆滯銷令農民陷入困境

自從美國開打貿易戰後,美國出口至中國大豆的大豆量劇減,然而,中國佔美國大豆出口約六成,令美國大豆價格打壓至10年來最低水平。而對於美國農民來說,面臨的不僅是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隨著大豆庫存不斷增加,農民還要擔心飆升的倉儲成本,最悲慘的是,增購倉儲設備所需的鋼料,亦因美國實施鋼鋁關稅導致價格大漲。

路透早前訪問美國各地農民,揭示各州都出現農民堆積作物、甚至乾脆不收割,放著腐爛的情況。農民陷入如斯困境,近日卻傳出美國政府要推遲第二輪涉及百億美元的農業救助金,進一步惹怒在貿易戰飽受傷害的美國農民。

美國農業部(USDA)日前確認,中國購買113萬噸美國大豆,農業部副部長森斯基指中國仍要採購更多,美國每年向中國出售超過3,000萬噸大豆。這解釋了積聚了龐大庫存所帶來的壓力,百萬噸的數量只算解決了農民燃眉之急。但比起及時的採購,抑或援助資金,農民更需要良好的貿易環境。

內地商務部發言人高峰指,中美就農產品、能源及汽車等達共識。(商務部網頁)

二、車企遷就中國市場轉移生產線

另一困擾美國的是中國實施的進口車關稅,多家美國車廠在中國銷售的車輛要即時加價,對銷售造成重大打擊,為遷就龐大的中國市場及減少關稅成本,有美車企甚至當機立斷,將原在美國的生產線遷移至中國。種種市場舉動,都令美國要達成貿易協議變得刻不容緩。

美方指中國同意將美國進口車關稅從40%降回至15%,與其他國家看齊,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卻想得寸進尺,指15%關稅「還是太高」,尋求進一步下調。這分歧或許是中方至今仍未落實進口車減關稅措施的原因,但在中方已釋出善意,而美方未有接近規模的善意回應下,特朗普的要求未免令人覺得有些「大想頭」。

中國實施報復性的進口車關稅,嚴重打擊美國車企在中國的銷售量。(視覺中國)

三、美國難吸收中國對於石油和天然氣的購買量

外媒報道,中國自10月起停止進口美國原油和液化天然氣,對美國造成的潛在損失以十億美元計。事實上,去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增長了約15%,是全球最有前景的天然氣買家,失去中國市場,將沉重打擊美國生產商,而美國能源系統無法完全吸收天然氣供應,勢令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

原油也是同樣道理,中國作為美國石油主要買家,增加關稅後,中國企業減少向美國購買石油,美國難以尋找另一市場填補中國的購買量。可幸的是,有報道指在「習特會」後,中國石油旗下的貿易商聯合石化已有計劃重新進口美國原油。

貿易戰固然對中國經濟造成大影響,否則中方也用不著談判,但特朗普一直宣稱「中美貿易對美國不公平」,卻似乎未通盤考慮貿然加徵關稅,會引致一環扣一環的市場震動,對美國本土經濟造成了惡劣影響,如今在農業、車企和能源企業叫苦連天,終讓美方逼切與中方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