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西補選】陳凱欣勝選 建制派全面執政 政府憂心忡忡
陳凱欣擊敗李卓人,於九龍西立法會補選獲勝。泛民主派一直宣稱這是專制與民主的對決,強調議席「一個都不能少」,但堂皇的口號掩蓋不了一個關鍵的事實──在現行議會制度下,泛民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建制派、政府一直坐擁大權,全面執政。這次補選,只不過是將這現實進一步袒露人前。敗選過後,泛民主派固須尋找出路;建制派、政府亦須認識到,他們已然全面執政,「反對派」幾乎沒有任何阻緩政策通過的能力。如果官員不改變政治理念上的偏差、執行上的無能,終有一天,建制派的支持者難免倒戈相向。
「反對派在議會具影響力」的謊言,是泛民、建制共同建構而成的。泛民為得議席、資源,不得不強調所有議席都是關鍵一席;建制派、政府為掩飾自己的無能,一直強稱「反對派」事事反對,以致惠民政策難以落實。「反對派具有影響力」之說,可謂泛民、建制之間難得的共識;也因為如此,謊言得以深入民心。但隨着這次泛民敗選,在議會差不多失去僅餘的實質權力,這個謊言也即將被戳破。
民主派無權無勢 影響力微乎其微
在議會制度下,政府的法案只須獲過半數議員支持,即可通過。泛民主派雖然在地區直選屢屢得到過半議席,但礙於非普選的功能組別議席數量佔總議席一半,而其選舉設計多向既得利益者傾斜,泛民在功能組別選舉一直陷入劣勢,總議席亦因之不過半數。在這桎梏下,泛民主派幾乎無事可為,每次有不滿的議案獲通過,也只好高呼「這是民主最黑暗的一天」。
那麼,泛民主派常提及的關鍵否決權到底是什麼?根據《基本法》,政改議案須取得全體議員(以70個議席計算)的三分之二支持,即最少47票,才能通過;至於要修改議事規則,則需要直選功能組別分組點票過半通過。換言之,只要泛民保有直選議席過半,而且取得三分之一議席,即擁有政改方案否決權,並能阻止建制派修改議事規則。
的而且確,民主派在三次政改方案均發揮了關鍵作用,但除此之外,泛民在議會所能做的,幾乎只剩下提問、質詢。當然,有論者一廂情願,以為泛民可藉拉布抵抗「惡法」,但議會制度讓立法會主席、委員會主席擁有極大權力,剪布與否,只視乎他們的意願;如果政府一意孤行推出議案,泛民也只好象徵式地反抗。
在今年的補選過後,泛民已經失去了「捍衛」議事規則的能力,拉布或成絕響。至於關鍵否決權雖幸保不失,但林鄭月娥明言任期內不會重推政改,從政治現實的角度看來,她亦不可能自製計時炸彈,故否決權在今屆議會很可能無用武之地。這次泛民未能動員選民投票,總票數不及建制派,多少因為一些明眼人早已看穿,議席得失根本無關痛癢。
建制派失去遮羞布 無能將袒露於人前
建制派在單議席選舉中再次擊敗泛民固然具歷史意義,但建制陣營也許正為此憂心忡忡。過去,建制、政府可謂泛民主派當選的最大得益者,因為只要泛民主派在議會取得一定議席,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無能所致的社會問題怪罪對手。在修改議事規則後,泛民的武功幾乎盡廢,謊言已難取信於人。
毋容置疑,泛民主派有其偏執的一面,但制度所限,偏執的意識形態不太可能造成施政的障礙。那麼社會問題是誰造成?答案昭然若揭。基本法賦予行政長官極大權力;在議會設計上,建制派議員亦一直佔多數;也就是說,官員可以為所欲為,阻礙施政的就只有他們的心魔以及無能。
回歸過後,香港社會不公,產業單一,無論從公平正義抑或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來,政府的表現都難稱得上合格。香港的創科產業滯後,貧窮人口仍然眾多,市民既看不到前路,亦受到社會現狀煎熬,這是泛民、建制支持者都深為不滿的現實。而這現實,主要是官員認識狹隘、懶政無為所造成的結果。補選過後,泛民失勢已成事實,政府、建制派亦失去了最後的遮羞布;要記住,建制派支持者也深受社會問題困擾,當泛民退場,他們會將矛頭會指向誰?這問題值得官員、建制派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