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改圖、起底、通訊群組集體欺凌 學校須加強網絡安全教育
在資訊科技普及化的年代,青少年面對形形式式的網絡活動,問題愈趨複雜。與實體欺凌相比,網絡欺凌可在校外進行,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老師及家長亦更難揭發及處理事件。學校應更新教材,並善用網絡資源,加強向學生推廣網絡安全,以及為教師及家長提供培訓,提高他們的警覺性。
網絡欺凌普遍 或比實體欺凌更難處理
互聯網已融入生活,隨着智能電話、平板電腦日漸普及,現今學生可藉手機隨時隨地連接互聯網,據統計處2017年6月至9月的調查,10-14歲的受訪者中,超過八成人擁有手提電話,15-19歲的受訪者幾乎全部(99%以上)都擁有手提電話。
善用科技可助學生自我增值,但同時潛伏網絡欺凌的危機,近年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軟媒體興起,問題愈趨複雜。去年復和綜合服務中心與城市大學的調查發現,逾一成中小學生於過去一個月內遭受網絡欺凌,最常見的方式是相片被移花接木(17.6%),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8.1%則為被以文字形式在網絡上捉弄、侮辱等,與2012年同一研究對比,中學生網絡欺凌及遭受網絡欺凌個案有上升趨勢。
儘管網絡欺凌與傳統實體欺凌同樣可造成身心傷害,但網絡欺凌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騷擾、恐嚇、詆毀、威脅、假冒身份、散播謠言或虛假訊息等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對受害者的精神帶來莫大影響。而互聯網可令惡意資訊快速及廣泛傳播,發放後便難以甚至不可能完全清除,可造成永久傷害。
比起實體欺凌,老師及家長更難察覺隱藏於網絡上的欺凌個案,往往亦無法追查源頭。有臨床心理學家指,涉及網絡欺凌的個案在處理上會比較困難,當學校知悉事件並打算處理時,欺凌他人的學生會立即刪去相關照片或紀錄,導致難以追查事件。
教材須與時並進 善用網絡資源靈活教學
正因網絡欺凌問題嚴重、家長及學校難以主動揭發,教育及預防尤為重要。學校應在德育或成長教育課程範疇中進一步加入有關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內容,訓練學生網上獨立批判和自我約制能力,並提醒學生保護個人私隠以及面對欺凌時的處理方法,培養學生抗逆力。另外,學校應自行制定預防網絡欺凌的指引,並定期舉辦工作坊及講座,為教師及家長提供培訓。
科技日新月異,教育局及學校宜配合學生的網絡習慣,定期更新網絡欺凌教材。有小學去年撰寫「電子網絡急救達人—資訊素養教材套(小五)」,包括五個單元,分別是網絡形象及身份、網絡私隱及安全性、網絡權利及責任、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及媒體素養,配以短片作情境教學,以達致「少說教,多討論」的目標,現有約40間學校參與採用。
此外,家長及老師可善用網絡資源,靈活的教育方式或更能吸引學生。去年Google推出免費網頁遊戲《Interland》,透過冒險遊戲說明網絡安全與保護個人隱私的技巧,並解說數位居民(digital citizenship)應有的價值觀,同時邀請受青少年歡迎的作家及Youtuber拍攝影片,推廣安全。
學生的課業繁重,而課程趕急,這也許令教師、學生忽略品德情意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隨着網絡欺凌日趨嚴重,校方、家長應正視問題,加強教育,助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