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網絡欺凌比肢體欺凌更難處理 專家:近年校巴更成欺凌溫床
屯門區一間小學日前懷疑出現校園欺凌,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校園欺凌問題的關注,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當子女受校園欺凌,家長除轉校解決問題外,亦要以保護子女安全為前提,讓他們感受到「心靈上的支持」。
然而,校園欺凌不單只出現在校園內,有兒童心理學家指,除肢體欺凌外,近年出現網絡欺凌,處理情況時甚至更難解決,曾有學生被人用內褲套頭,並拍照片網上瘋傳,事件影響學生情緒;校巴更因褓姆未必懂處理問題,而成為「欺凌溫床」。
屯門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日前被揭發出現疑似校園欺凌,小一生疑在校內遭同學用手指篤眼及用鉛筆插耳,不但左眼受傷、耳內更塞有一截料是鉛筆頭上甩脫的擦膠。事主母親余太曾表明,當務之急是照顧好兒子情緒,然後會考慮循民事訴訟追究學校責任,亦打算在兒子情況好轉後轉校。
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是次個案涉及小一學生,由於他們年紀尚小,此類肢體欺凌需要依靠家長協助;她認為,家長要先以保護子女安全為大前提,讓他們知道父母是「保護自己」角色,繼而鼓勵他們說出整個情況。
家長要鼓勵子女說出情況
鄒凱詩指出,當子女說出情況後,家長則需要讚賞他們「勇於表達」,若他們往後碰上欺凌問題時,便會更主動地表達自己情緒。
遇欺凌是否轉校 取決於不同情況
對於涉事家長明言會替兒子轉校,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鄒凱詩認為,轉校與否是需要看學校態度,以及施加欺凌人數,若牽涉欺凌他人的學生人數不多,而學校亦積極跟進,則未必需要為子女轉校;若牽涉欺凌他人的學生人數多,而對方家長、校方的態度不積極,為子女轉校則是「無可厚非」。
校巴出現欺凌 褓姆未必能妥善處理
然而,校園欺凌並非只出現在校園內,同時會出現在校巴及網絡世界。鄒凱詩指出,由於很多小學生需要乘校巴跨區上學,因車程時間長,而且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均在同一車廂,容易出現高年級學生欺凌低年級學生的情況;加上校巴褓姆並無接受專業訓練,有機會不能妥善處理欺凌問題,導致相關情況會變得複雜,令校巴容易成為「欺凌溫床」。
被同學以內褲套頭 被拍照片網上瘋傳
另外,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近年網絡欺凌反而常見於校園欺凌個案;她舉例指,曾接觸過一宗在小學交流營期間發生的個案,其中一名學生被同學以內褲套在頭上,然後被拍照並上載至通訊群組傳閱,導致涉案學生出現情緒困擾。
「校園零欺凌」應由幼稚園教育做起
朱嘉麗直言,涉及網絡欺凌的個案在處理上會比較困難,當學校知悉事件並打算處理時,欺凌他人的學生會立即刪去相關照片或紀錄,導致難以追查事件。她建議,「校園零欺凌」相關教育應從幼稚園做起,教導學生在擔當被欺凌者、旁觀者的角色期間,均有不同處理手法,作為「旁觀者」的學生,不應袖手旁觀,而要伸出援手,協助被欺凌者。
另一方面,朱嘉麗認為家長先要以冷靜、開放態度詢問子女的情況,而不應該先以批判態度應對小朋友;如果情況嚴重,家長則應向學校及老師進一步了解情況。
那麼,家長可循甚麼跡象,從而察覺子女是否遭遇欺凌?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俊彬認為,由於被欺凌的學生通常會感到孤單、無助,家長應提供「心靈上的支持」,並鼓勵小朋友說出整個被欺凌的過程,以便家長進行跟進;家長除可從子女身上是否出現明顯傷痕,以察覺他們是否被欺凌外,如果子女的行為、喜好突然出現重大轉變,例如平日喜歡玩電腦遊戲,但突然變得不感興趣,日常生活變得沒精打采等情況,亦可能是子女被欺凌的「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