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獨迎中秋 義工視像通訊服務助情緒健康
中秋節有不少慶祝活動,但對不少行動不便的獨居或雙居長者而言,未必能分享節日氣氛。長者精神建康值得社會關注,但現時相關服務支援不足,令獨居或雙居長者缺乏陪伴及傾訴對象,容易感到孤獨,政府可引入義工視像通訊服務,並更積極推動社區與鄰里互助。
一成半長者抑鬱 獨居及雙居長者欠情緒支援
《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長者》顯示,香港該年共有1,163,153名65歲及以上的長者,較十年前增加了約31萬人,當中超過九成長者居於家庭住戶,其餘則居於老人院、醫院及懲教機構等。獨居的長者有15萬,佔整體長者人口約13%,只與配偶同住的雙居長者則有19萬(25%)。隨着人口老化,不但醫療服務及社會保障支援不足,亦欠缺家居照顧服務,長者的身心健康值得關注。
除了長者的生理健康,其實精神健康同樣重要。東華三院聯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在5月公布的《長者孤獨情緒與精神健康研究》,發現受訪長者逾一成人有嚴重的孤獨感,其中獨居、沒有兒子在香港居住、沒有孫子女、自覺健康較差及從未使用電腦、智能電話或者平板電腦的的長者,容易會感到較嚴重的孤獨情緒,而受訪長者最希望在他們生日、過節、掃墓、住院和做手術時有後輩陪伴及感覺受到重視。
獨居及雙居長者在晚年往面對的社交隔離,因行動不便等原因,難以參與社交活動,容易感到孤單和空虛,甚至出現抑鬱。早前有調查顯示,本港約一成半長者有輕微抑鬱症狀,以80歲或以上、獨居長者較多。精神健康可直接影響長者的生活,情緒失落可能會削弱免疫力,出現慢性疾病等,但長者較缺乏對抑鬱的意識,沒有長期及合適的照顧者觀察,獨居及雙居長者難以辨識自己抑鬱症狀並得到治療。
聆聽對象不限社工 義工視像通訊了解長者生活
現時為獨居及雙居長者而設的社區服務並不足夠。有個別中心提供獨居長者陪診服務,但未必可監察長者的情緒問題。至於家庭服務中心的「家居照顧服務」雖有義工及照顧者定期探訪,但礙於服務成本,一星期中長者只能接受到一至兩次的護理及復康服務。
此外,社會福利署轄下的長者支援服務隊為不便出外的長者提供社區外展服務,生命熱線亦為有自殺念頭的長者推展一項外展計劃,平安鐘也提供電話慰問的關懷服務。但長者往往到最壞情況才求助,出事時便致電999或者平安鐘,更多的是不懂為情緒困擾求助。然而,長者情緒問題應於情況輕微時介入,長期照顧者可及早洞悉長者的情緒,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陪伴、情緒支持與關懷。
不少外國研究指出,由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以電話與長者聯繫,可在社交和心理上給予長者有效的支援,積極的電話介入,對於患有抑鬱症和孤立無援的長者,能獲得理想的輔導效果。
若同類計劃在香港推行,可由義工接受有關的訓練,按編定時間表為長者提供固定及長期聯繫服務。近年台灣已開始推行相關服務,只要在家用電視加裝機頂盒,長者可與受訓練人員進行視訊對話、分享彼此生活。電話聯繫方便、合符成本效益,可填補照顧者或社工未能陪伴長者的時間,讓長者減少孤獨感,亦有合適的傾訴對象,在生日、過節時可有人陪伴,將安老服務普及化,令更多長者受惠。另外,邀請退休人士、家庭主婦或學生成為義工,同時能提高社會關懷,讓大眾認識長者需要。
提高公眾認識 促進社區互助
不少港人對長者情緒健康存有誤解,其實抑鬱並非老年轉變的正常反應,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教授:「不少人想起晚年,便自然會想到灰暗、孤獨、無望等負面形象,因此容易會『正常化』了長者抑鬱這個現象。晚年抑鬱雖有一些生理成因,但心理社交因素例如孤獨、寂寞感等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些往往是我們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力量可以改變的。」
除了電話服務,社區內應培養互助精神,尤其獨居及雙居長者住戶的鄰舍,宜多了解和留意長者的需要,表達關心。適逢中秋節,若社區內有獨居及雙居長者,不妨嘗試從日常生活中多行一步,關心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