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推動普惠金融 申請者不乏科技巨頭 銀行業將大洗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首批虛擬銀行牌照申請上周五(31日)截止,金管局表示,已收到29間機構的申請,當中有部分申請接近完備,於今年底或明年首季發放牌照。內地媒體報道指,首批發放的虛擬銀行牌照或有八至十張。虛擬銀行這個新戰場將為傳統銀行業帶來不少衝擊,兩者雖為競爭對手,但關係非對等。只要有適切的監管「防風險」,虛擬銀行值得推廣的。

虛擬銀行的誕生

虛擬銀行是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傳送渠道提供銀行服務的公司,但不包括利用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方式作為向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另一渠道的持牌銀行。
金管局《虛擬銀行的認可》

虛擬銀行容許客戶在手機上開戶,毋須到實體銀行分店處理繁複的開戶手續。客戶的帳號載有交易記錄,方便管理開支,業務發展得更成熟的虛擬銀行會提供較複雜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例如按揭和保險。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就虛擬銀行和業界商討發牌準則。(金管局)

有傳媒報道,金管局發言人稱,逾 70 間公司曾向局方查詢及表示有意在香港經營虛擬銀行,較早前所指的 50 間多。金管局在相關指引中提到,虛擬銀行一般以零售客戶服務為對象,包括中小型企業,有助促進普及金融。不過,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聯同渣打銀行在今年六月訪問了超過 800 間中小企,只有46%的企業聽過虛擬銀行,23%的企業表明不會使用相關服務;有興趣使用的公司表示,會主要考慮其網絡安全(77%)和系統穩定性(61%)。可見,現階段企業對虛擬銀行的認識仍然有限。

金管局曾表示,希望虛擬銀行初期提供較簡單業務,例如接受存款及放貸。的確,這樣可令大眾認識虛擬銀行,較易使用的服務也能吸引中小企使用,有助促進企業數碼化,惟有業內人士估計大眾的認知期需時約一年至一年半。有不少人誤以為虛擬銀行與現有的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無異,因為虛擬銀行與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已經成熟的營運模式十分相似,故對當地的傳統持牌銀行而言,申辦虛擬銀行的吸引力較少,牌照價值亦有限。兩者的分別在於服務對象不同,虛擬銀行所受的規範較傳統銀行少,可提高業務靈活度,售賣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也漸趨多元化,自然可以吸引科技公司申請;當然也有不少傳統銀行表示有意申請牌照,如渣打銀行、中國銀行等。

渣打日前宣布,已成立一企業實體為營運虛擬銀行作準備,並向金管局提交虛擬銀行牌照申請。(資料圖片)

虛擬銀行將大改銀行業生態

虛擬銀行的出現無疑會增加銀行業的競爭,同時亦會提升服務和產品的質素,實屬可喜之事。雖然虛擬銀行和傳統銀行是競爭關係,但結果不一定是「零和」,可以達致雙贏局面。

須知道,隨着全球化,現時金融機構跨國、跨地域經營業務已「常態化」,跨境經營已不再是投資銀行的「專利」,若取得當地的金融牌照,將對其業務多元化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是互聯網金融機構「走出去」的踏腳石,與傳統銀行申請的目不盡相同。再者,傳統銀行會提供全方位的銀行服務,多年來以忠誠度見稱,但虛擬銀行可選擇以不同「有特色」的服務和產品作招徠,兩者的定位稍有不同,例如某虛擬銀行以借錢利息低「聞名」,另一虛擬銀行以存款利息可觀吸引客戶,並不提供全面的服務。簡言之,若虛擬銀行想在現有市場佔一席位,服務和產品須具特色和迎合客戶需要,重視客戶體驗,主攻某類型的金融業務才有機會突圍而出,屆時很大機會出現「分門別類」、服務專業化的行業生態。

香港市民大多對香港銀行業的安全度,評價正面。(路透社)

儘管傳統銀行歷史悠久,但其業務規模較大,響應市場轉變較慢,效率亦未如虛擬銀行;如果虛擬銀行善用科技,以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投資風險等等,營運效率將大大提高,成本也可因而降低,即科技公司營運虛擬銀行的優勢擴大。

如上述提到的調查指出,平均有逾七成有意使用虛擬銀行的中小企擔心網絡安全和系統穩定性,但適切的監管措施可減低風險。金管局已制定一系列的指引—「科技風險」、「風險管理」和「客戶保障」,確保虛擬銀行履行安全規定;局方也明言,虛擬銀行除了要注意科技相關風險,同樣須重視管理信貸、流動資金和利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