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試行共享單車守則 運輸署踏出正確一小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Gobee.bike 結業逾一個月,即使公司答應收回街上單車,但至今新界各處路邊仍然看到綠色單車,猶如大型垃圾。既然如此,公司何不把單車通通解鎖,讓市民替單車有所依靠?
另外,運輸署終於推出五招措施規管共享單車,並自本年六月起在大埔試行。然而,現時署方措施只要求營運商自願參與,有兩間未有回應署方建議,效果未算最理想。署方需要密切監察進展,若營辦商及市民仍未合作,立法管束無可避免。

Gobee.bike 結業,單車仍然隨處可見。

Gobee.bike單車仍未被清理 何不解鎖與民共享

Gobee.bike宣布結業之日,公開承諾會退還按金,又「逐步處理所有單車,並與政府保持緊密聯繫」。事隔一個月,有網民仍抱怨仍未收回按金,綠色單車仍然充斥行人路旁和單車泊位,日曬雨淋。不少市民擔心堆填區是單車最終歸宿。

既然如此,公司何不換換對策,替所有單車「解鎖」,由市民處理單車,既善用閒置資源,又替自己消除收集的煩惱?「01觀點」記者曾經電郵及facebook查詢,本稿刊登前仍未回覆。

運輸署推守則倡業界自律 業界提供營運數據助監察分析

共享單車問題困擾香港,尤以新界為重。政府雖然有法可執,清理違泊阻街單車,但由於數量太多,加上營辦商擅於鑽空子,充公警告通知書如一紙空文,清理行動失效。因此,市民和區議員一直批評政府怠惰。

運輸署在去年中起與營辦商商議,期間部份營辦商應署方要求,例如回收一定數量單車、收回市區單車等。直到今年六月,運輸署終於推出《無樁式自助單車租賃業務守則》,透過資訊科技及業界自律,加上部門監管,規管業界運作,並在大埔試行。

守則向營辦商提出五項要求:

一、不應在市區投放單車;

二、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主動向用戶提供適切協助,包括安全守則及防止違泊或阻塞等指示;

三、設立熱線及服務承諾;

四、設立有實地巡查機制;

五、向政府提供營運數據作監察和分析用途。

Ketch’up bike創辦人鄒健宏指,接受政府訂立守則以作規管,但需與政府商討細節。(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根據業務守則,營辦商須向政府提供旗下單車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所記錄的位置及租用行程等數據,以便政府透過分析無樁式自助租賃單車於各區的數目、分佈及使用率等,能有效地監察服務在各區的運作和帶來的影響。

那邊廂,政府正陸續公報新界各區的潛在單車違泊黑點,並將其數據化成為地理信息系統(GIS)資料後,發放予各營辦商作參考之用。政府亦會藉此監察各區的違泊情況,提高規管成效。

 

業界自願規管成效有限 政府應着手考慮立法

運輸署向大埔區議會匯報截至七月底的進度,並用區內違泊黑點中停泊的單車數目下降(由六月初的約 120 輛下降至七月底的約 50 輛)為指標,佐證先導計劃有效果。此外,署方又交代在六家現役營運商當中,有四家與政府有聯絡,當中三家已分享數據給政府。

同時間,營辦商也運用政府數據,在其手機應用程式上顯示各潛在單車違泊黑點、對將其單車停留在違泊黑點內的用戶發出提示並實施罰則,以致研究限制單車在該地點內上鎖。其中一家已於月初在社交網站列出「建議停泊處」,另有公司接受《香港01》訪問,稱會跟運輸署商談規管細節。

按照運輸署的匯報,政府計劃盡快於全港落實守則,並加強在黑點清除單車,算是對規管共享單車踏出正確一步。不過,政府的匯報應更充份,例如文件指區內違泊黑點單車數目下降,是因為多了單車放在現有泊位,還是只分散在非黑點位置?

第二,署方也承認,有兩家營運商「一直未有回應以至未能聯繫」,即未能拉攏全部業界合作,表示政府期望自願規管的想法過份樂觀。

北京市同樣深受共享單車之苦,政府剛剛訂出加強規管的政策,例如訂出總量上限為191萬輛,並且用政策鼓勵營辦者提供免按金服務,減少錢財紛爭,並計劃建立統一監管平台,市民日後可以實時查詢全市建議停車站及電子圍欄情況,港府可以參考。

共享單車由城市寄望的通勤解決方案,變成城市的問題,教人悲哀。業界或仍傾向透過市場機制解決,用戶多就擴張,用戶少就結業,調節業界規模。然而,共享單車關乎用家及途人安全,單車數量之多,質素參差,容易導致浪費。運輸署不應把立法規管視為最後一步,而是在現有法例之上,訂立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甚至仿效新加坡般,設立發牌機制,專用泊位,規管營運範圍及數量,解決地區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