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非社福機構 政府不能讓「麥難民」自生自滅
當愈來愈多流離失所的人「進駐」麥當勞,「麥難民」一詞應運而生。有調查顯示,過去數年,本港「麥難民」的人數持續增加。「麥難民」與露宿者只有一線之隔,背後反映的問題皆大同小異。針對露宿者,政府往往施以「驅逐」,所提供的支援亦難言足夠;相對來說,「麥難民」群體則較為不顯眼,而高官似乎傾向於任其自生自滅。繁榮如香港,居住需求竟然要麥當勞這樣的商業機構來承擔,這無疑是打在政府臉上的一記響亮耳光。
與露宿者一樣,「麥難民」的形成有多個層面的原因,然而,住屋仍然是當中最主要的問題。根據房委會最新公布的公屋輪候數字,現時公屋輪候隊伍已達到近27萬宗,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更創下19年新高的5.3年。數字反映歷屆政府的土地及房屋政策嚴重失誤,而「麥難民」及露宿者群體正是其施政結果的最大犧牲者。
長遠而言,政府固應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保障所有市民適足的住屋權。然而,遠水不能救近火,短中期而言,政府應積極考慮對私人住宅市場進行租務管制。現時有大批市民因未能入住公營房屋而被逼要「捱貴租」,政府卻仍然拒絕進行租管,理由是政府已有綜援、在職家庭津貼等社福政策幫助基層市民。但調查數據說明,政府所謂的社福津貼杯水車薪,面對失控的租金、樓價及日益上升的生活成本,基層及夾心階層皆身處水深火熱。政府以此等理由拒絕推行租管,實不知民間疾苦。
太平山青年商會於今年六月對本港「麥難民」進行粗略統計,發現本港84間通宵營業的麥當勞中有334名夜宿民眾,數字比五年前的57名「麥難民」上升近五倍。調查顯示,有逾七成的受訪者擁有公屋、私人租住單位或劏房居所。然而,有逾兩成受訪者認為麥當勞的「居住」環境比露宿、劏房更好,麥當勞光線更充足,而且有免費飲用水、無線上網等;另外,22%受訪者稱無法負擔電費,今夏熱浪侵襲之下亦沒能力負擔冷氣開支;有劏房戶受訪者更提到,業主濫收16元1度電(正常約1.1元)。換言之,差劣的居住環境、高昂的租金及房東肆無忌憚的盤剝共同促成了「麥難民」的出現。目睹此景此景,政府還有何理由不推行租管?關於推行租務管制的具體細節及坊間迷思,「01觀點」早前已有詳盡分析及釐清,在此不贅。但需強調的是,租務管制只是中短期措施,當政府他日真的糾正了土地及房屋政策失誤所帶來的惡果,而人人皆有適足居所之時,取消租管亦無妨。
住屋權是一項基本人權,沒有人應該被剝奪這項權利,包括「麥難民」等露宿者群體。然而,社會上談論露宿者時,許多人都較為麻木,甚至認為無家者「淪落」至此,不過是「求仁得仁」、「自食其果」罷了。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根據青年商會今次的調查,有五成七受訪者有全職、兼職或自僱工作。換言之,「麥難民」們並非懶惰不努力,他們一樣知慳識儉、努力工作,只是在職貧窮令他們被社會排擠。
事實如此,社會應及早轉變思維,不要再一味指責個體不努力、不自食其力,卻無視加諸於個體之上的社會制度及政府政策等結構性問題。
認識是理解及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果連「麥難民」的處境都不清不楚,支援及幫助根本無從談起。然而,目前大部分關於「麥難民」的調查數據皆來自於學術及社福機構,官方統計數據則再一次從缺。
公營房屋、臨時宿位、統計數據從缺,一切從缺,政府將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麥當勞到底要為政府承擔職責到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