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Google「重返」中國 美企進華發展是為勢所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谷歌(Google)八年前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現今有傳「重返」中國,引起各方迴響。《人民日報》日前在社交媒體發表文章,歡迎Google返回中國。不過,其實Google一直沒有離開過中國市場,Google為何選擇此時「高調回歸」?多間美國企業積極進入中國市場只為商業利益?抑或另有原因?

Google未曾離開過

近年,「Google重返中國」的傳聞不時傳出,多間外國媒體(《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社》、《法新社》等)報道,Google「跪低」,將在中國推出符合當地法規、經審查的搜尋器,過濾有關「人權、民主、宗教、和平示威」等中國政府限制的內容。《人民日報》周一(6日)以Facebook、Twitter的官方帳號發表文章,以《Stability prerequisite for China’s internet opening up》(以中國網路開放的穩定前提),表示歡迎 Google 回到中國,惟必須以遵守中國法律為前提,令外界認為傳聞會成真。

《人民日報》在海外社交平台Twitter及facebook刊文指,歡迎Google回歸,但前提是要遵守中方相關的法律政策。(人民日報facebook)

事實上,Google從未離開過中國,2010年後仍有中國業務。

.在中國可以正常使用的Google服務:Android Wear、網頁版Google地圖、Google翻譯、Google AdWords體驗中心.去年12月,Google在上海舉辦Google中國開發者大會,宣布將於北京設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今年1月,Google與騰訊簽署一項覆蓋多項產品和技術的專利交叉授權許可長期協議;同周,Google在深圳開設第三個在中國的辦事處,其中上海辦事處的業務以科研為主,廣州辦事處則負責銷售和客戶管理。.科技網站《The Information》一份報告稱,上海辦公室的硬體工程師數量已增至100人以上,北京、上海的僱員總量達600人,深圳辦公室的規模或達300人。

不少內地高校校園網目前已可以登入Google學術搜尋器。(網絡圖片)

儘管如此,Google還是錯失了中國互聯網發展迅速的時期,當年的互聯網用戶只有約三億人,去年已倍增至近八億人,市場如此龐大,想「重返」市場亦不無道理。不過,美國國內有不少人批評Google「背信棄義」,有國會議員更指責Google可能會「幫助中國封閉真相」、「令人不安」。客觀而言,企業要進入新市場就理應要守當地的法規;雖然Google八年前「晦氣」宣布退出市場,八年後又「跪低」,予人「雙重標準」的感覺,但隨市場環境變化多端,改變商業策略也不足為奇。

貿易保護政策驅使美企「走出去」

更值得留意的是,Google「回歸」不僅是商業決定,當中亦有政治因素。雖然現時還有幾億人並非互聯網用戶,潛在用戶人數眾多,但Google要重奪市場佔有率,開拓新用戶並不容易,加上過分「河蟹」搜尋內容更隨時賠上聲譽。Google的進華之路不易走,何不取其易,保留現有的中國業務,放棄以「進取」的做法重奪中國市場?

上周四(2日),英國《金融時報》以《分析:特朗普貿易戰給美國企業帶來風險》為題的文章,認為不能忽略中美貿易博弈帶來的影響。無可否認,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其貿易保護政策顯然令美國企業感到不安。特朗普打着「本土」旗號,想逼使所謂的「製造業」回流美國;加上中美貿易關係漸趨惡劣,為免身受其害,不少美國企業更積極「走出去」,尤其開發龐大中國市場,例如Tesla、Apple,免得關稅增加令成本上漲。在中美貿易戰如箭在弦之時,Apple、Google和IBM的行政總裁造訪中國,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維護美國企業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可見美國企業為免被特朗普「斷後路」,積極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

中國的互聯網人口龐大,相信Google不會放過這個全球第一大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路透社)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亦看準美國企業蠢蠢欲動,在六月中旬,海南省政府《提升海南旅遊國際化水平3年行動計劃》,推出多項措施吸引遊客到訪,當中令人觸目的是在海口和三亞設特區—「外國遊客集聚區」,開放使用YouTube、Facebook、Twitter、Google、Instagram,吸引一眾國外的科網企業到華發展。由此觀之,美國科網企業與中國合作只是各取所需,「跪低」與否並不重要,即使面對國內的批評亦無阻其進華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