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救心機】急救知職不足誤救援時機 教育及培訓必不可少
近年,不時聽到市民於運動時不幸猝死的新聞。「01偵查」今日(16日)報道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豁下場地雖安裝了超過300部「自動心臟除顫器」(AED),卻可能會出現「有機但無人識用的情況」。究竟遇有他人心臟病發,未有接受過醫療訓練的普通市民,是否只能袖手旁觀?事實上,AED原來是設計給沒有接受專業醫療訓練的人使用。政府應要加強市民急救教育知識及培訓部門人士,亦要有明確指示讓市民知道AED存放的地,以備不時之需。
救人「黃金五分鐘」 急救知識不足致存活率偏低
自動心臟去顫器(AED)是協助病人心臟復蘇的儀器,以電擊配合心外壓,有效增加心臟病人的存活機會,故又稱為「救心機」。據急症科專科醫生鍾展鴻表示,一個人心臟停頓後每隔1分鐘,使用心臟去顫器(AED)的存活率就會減低10%,使用心臟去顫器作急救時機是愈早愈好。若心跳停止超過四分鐘,大腦會開始受損,是故在病人心臟停頓後五分鐘內應以AED機救援。
自2011年起,康文署在較多人使用的場地設置了341部AED,供只接受過AED訓練的職員及公眾使用。不過,根據「01偵查」的統計,2007年12月至2018年6月半年內,最少有十人於康文署的場地下猝死,而當中有五人病發的場地雖然設有AED,卻未有場地人員使用急救。經記者查詢,康文署表示沒有規定署方人員需要學習使用AED。
在香港,醫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個案存活率偏低,相較於其他亞洲地區,香港的存活率只有2.3%,較日本(5.2%)、韓國(8.5%)、泰國(4.2%)要低。根據香港大學在2015年11月至12月的調查,只有22%市民曾接受急救訓練。另外,有12%的受訪者曾接受急救及AED應用訓練。如前文所述,意外發生後五分鐘最為關鍵,缺乏急救知識,沒有令病人得到即時的救援,或可解釋香港存活率偏低的原因。
非專業醫護人員也可以使用 宜加強教育及培訓
對於因突發心律不正而心跳停頓的市民來說,使用AED急救非常重要。實際上,AED儀器操作簡單,設計的本意是讓未接受過急救訓練的普通市民,可以安全地使用進行施救。根據聖約翰救傷隊的AED模擬器,打開儀器便會有廣東話語音,指示使用者使用程序。按急症醫學部臨床副教授梁令邦的說法,由受過訓練的人士使用AED最為理想,不過,要學懂,其實也無需高深的知識或長時間訓練,每位市民也可以做到。觀乎團體所教授的AED證書課程,包括筆試及去顫法評核只需四小時,可見學習使用AED並不困難。
現時,康文署每年安排1,000名職員參與AED培訓。康文署應繼續讓更多的職員學習使用AED,以便遇有意外,可以伸出援手。同時,亦要在各場地增設AED,並加設指示,在意外發生的時候,令市民可以把握急救的黃金時間,救助他人。
長遠而言,政府應該參考亞洲其他地區的做法,在中學、或小學階段將AED急救要訣滲入教育,令更多人在使用AED急救時更有信心。根據2016年的一份日本研究,該地2004年立法允許公眾使用AED後,於醫院外獲AED救治,而在一個月後沒有嚴重腦部後遺症的心臟停患者,存活率達四成。相反,沒有得到AED救治的,則只有兩成,可見,由市民使用AED急救,有助提升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率。
隨著運動習慣日漸普及,康樂場地使用率日益高企,場地職員和市民的危機意識卻未有提高。政府應加強場地職員的培訓,並教授市民大眾急救知識,在意外發生的時候,把握時機,自救或救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