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區現鼠蹤 食環署鼠患指數效用成疑
近日,Facebook專頁「將軍澳+西貢友」發布一張照片,指有人在將軍澳新都城中心百佳超市內拍攝到一隻老鼠在雪櫃覓食,除此之外,市民在多區也發現鼠蹤。縱然近年來「鼠患參考指數」一直維持低位,然而,食環署統計方式卻備受質疑,或未能反映實況。此問題耽擱多年,食環署必須認真處理,檢討指標的不足。
為監察鼠患情況,本署自二○○○年起,每年在全港進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在選定範圍放置鼠餌,統計鼠餌被老鼠咬囓的百分比,作為鼠患參考指數。鼠患參考指數調查旨在使用科學化和客觀的方法來評估所揀選地區鼠類為患的程度。(資料來源:食環署網頁) |
觀乎食環署提供的《防治蟲鼠手冊》,老鼠帶來的壞處甚多,其可以引致鼠疫、寇熱、巴貝斯蟲病,嚴重可以致命。為保障市民的安全,食環署務必遏止鼠患,將其影響減至最低。
食環署自2000年起一直提供「鼠患參考指數」,觀乎2018年初食環署公布的數據,2017年的整體鼠患參考指數為3.5%,略低於2016年的4%。鼠患指數共分為三級,去年指數低於百分之十,只屬第一級,代表情況不嚴重。
然而,「鼠患參考指數」一直受到質疑,2014年,審計署就曾發表《審計報告》批評食環署。報告指出,食環署提供的參考指數與實況不符,例如2012年及2013年西貢的指數是0%,但是兩年的公眾有關鼠患的投訴卻分別有378及419宗。當時審計署建議食環署與有關部門須檢討鼠患指數的成效,改變編製方式,並考慮將其他相關資料納入指數的參考範圍,包括公眾投訴。當時食環署署長同意相關意見。
距離《審計報告》公布至今近四載,食環署是否有依照當日承諾改革鼠患指數,實成疑問。柯創盛、鄭泳舜議員分別在本年四月、五月在立法會就鼠患指數提問,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回應指,現行制度由2000年沿用至今,多年來得出的結論是按鼠餌被老鼠咬囓的比率作指數最適合香港,而未有提及會將「老鼠咬囓」以外的因素納入指數的參考之列。
另一方面,近年來亦不乏區議員質疑指數的代表性,例於去年黃大仙上下半年的指數分別是0.0%、1.9%,全年的指數則是1.0%。照理說,黃大仙的鼠患並不嚴重,但據報道,該區區議會食物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何漢文指,「街市、黃大仙下邨,甚至最近康強街小巴站,都接到投訴話有老鼠」,並指完全不認同有關數字。由此看來,市民投訴似乎仍未在參考指標得到充份反映。
其實食環署於網頁就承認指數存在局限,並指出「評估在調查範圍內的鼠患問題」、「評估而放置的鼠餌只有數日」,可見指數大有改善之處。
固然,現時食環署有提供針對性的地區滅鼠措施,署方指若然接收到投訴,會作出行動。然而,鼠患指數始終是反映地區鼠患的官方指標,能收警惕市民之效,署方應檢討調查方式,而非任其失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