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小店.觀點】「冬菇亭」又結業 領展盡失「空間正義」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觀塘樂華南邨最後一個舊式「冬菇亭」因領展不續租而租約期滿,於3月25日結業,有光顧大牌檔逾30年的街坊大嘆不捨。十多年來,市民對領展(匯)罵聲不斷,皆因領展愈要「建構特色」就愈在「抹殺特色」,「領展霸權」直接影響基層生活方式、生活成本,而政府對此無動於中。雖然市民嘗試以「墟市」、「共購計劃」等方式重奪生活空間,但與大資本相比力量懸殊,實踐「空間正義」步履維艱。惟此,我們依然鼓勵民間力量「以自己方式」重奪生活空間,但也提醒政府正視香港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公共空間私有化」必須及時剎車。

全港首個冬菇亭在愛民邨,一個亭分為四間餐廳,共用屋頂中間的拱形排氣口。(余俊亮攝)

加租、裝修、不續約 小租戶難敵逼遷絕招

這間「冬菇亭」泰興粉麵燒臘(泰興)已有34年歷史,老闆曾先生向傳媒表示,領展要把「冬菇亭」改建成扒房等特色餐廳,不願續租,又透露領展近年每次只簽半年租約,且每次都加租。

加租、裝修、不續約,是領展慣用「逼遷」手法,更遑論領展拆售公屋及居屋商場、街市及停車場,令草根空間從衣食住行統統「士紳化」,搖身一變成為高雅、現代化的高檔次社區。然而,社區的原居民或傳統小商戶卻未能負擔高昂租金而被迫搬離,原有社群、人際關係、社區特色也因此消失。

《香港01》曾採訪區內街坊,記下良心飯堂的人情味故事。「冬菇亭」不僅有平價飲食,也為深夜下班或想吃宵夜的街坊提供服務,有「廢青」得老闆開導解說,在「冬菇亭」找到「人生啟蒙」,食店更幫助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可見它作為公共空間向社區、家庭、個人提供支援,其意義非千篇一律的大商場或豪華裝潢的食肆可比。老闆又會為街坊在角落留一張「VIP枱」,任由他們每日在內坐數小時,既關顧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並開拓出一個平民化的社交空間。「空間」因為人的存在而有意義,而人在「空間」交流,建立社會關係,這種新的社會關係,又會再改變「空間」形態,並賦予更深厚意義。

早前有報導指,陳根記的租約將於今年3月31日到期,遲遲未獲領展續約。(資料圖片)

回到領展的例子,領展及其擁躉一直以「在商言商」來合理化領展的商業行為,而忽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又將屋邨中的公共空間外判、分拆出售,完全是資本主義逐利的邏輯。至於小商戶長期以來對社區及居民的意義,領展並不在意。一方面,小商戶因無法承受資本壓力而無奈離場,缺乏特色的連鎖店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居民既要承受高物價,又要承受領展出售屋邨物業後業權分散帶來的困難。領展發展下的社區空間,逐漸失去了原本的公共性、多元性,而變成了規範化、私有化、單一化的空間,愈要「建構特色」就愈在「抹殺特色」。因此,領展轄下的街市,有些走高檔路線,有些變成「水族館」,違背服務居民的初衷。

固然,不少人也認為,相比於以往的街市、食肆,新街市、新舖有了更好的衞生條件、提供了購物的便利。但其中需要釐清的是,改善衞生及經營環境和保留社區特色原不存在必然衝突,通過整修基礎設施已經可以改善問題,真正的衝突是資本家只圖盈利而毫不在意社區。

街市墟市迎戰領展霸權

港府面對一直以來的領展霸權,表現出「束手無策」。有團體翻查政府文件,發現在公共空間舉辦露天墟市或被視為增加商業樓面,如果超出地契限定,就要得到地政總署批准,而且有可能要補地價。另外由於領展作為屋邨土地「不分割份額」(undivided shares)的持有人,有權禁止在屋邨公用地方擺賣。歸根究柢,政府十年前出售公屋資產的同時,也向領展提供了永久的「售後服務」。

有團體認為政府應該全面回購領展,對此,「01觀點」曾指出,因為股價飆升,領展物業有價有市,公司加上溢價,政府回購股份動輒要2,000億元,即使只租入或買回部分舖位及停車場,也需花相當公帑,未必划算,回購選擇需要三思,政府應該尋找其他辦法紓解市民怨氣。

民間早已要求建立公共街市,並以「自發墟市」及「共購計劃」的方式爭取空間自主。然而,「不定點」墟市始終是零散狀態,未能令基層真正受惠,辦「一次性」墟市也不代表「有政策」。「共購計劃」倡導與菜農直接交易,也只能在部分社群引起迴響。因此要與領展抗衡,政府應主動出擊規劃,多建公共市集、協助與便利地區墟市發展,以市集包圍領展商場,為居民提供價格商宜、購物便利的選擇。

回到實踐中,實現墟市依然處處碰壁,或會面臨諸如土地擁有權混亂而不透明、政出多門等問題。政府缺乏墟市政策,結果舉辦墟市的團體每個細節都要跟政府爭取,偏偏每次標準大異其趣,令主辦單位與街坊屢感氣餒。官僚主義與懶政表現一覽無遺,公共空間到底是誰的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