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照顧長者吃喝拉撒睡 最高只得15k 如何吸引青年入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港人口日趨老化,安老服務業人手一直短缺,不論是院舍護理員,還是社區服務照顧員,普遍出現青黃不接和以老護老的問題。家務助理及個人護理員的空缺率超過18%,故政府提出以進一步輸入外勞為對策。

早前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在立法會回覆議員提問,列出現時一系列的護理課程。即使政府有為安老服務業培訓人手但成效不彰,並不是單純提高薪酬待遇便能解決,更重要的是如何令社會及年輕人認同這是一份有滿足感和前景的工作,而非只是協助長者起居的厭惡性工作。

現時護理人手一直短缺,家務助理及個人護理員的空缺率超過18%。(資料圖片)

護理員被視為低端工作 免費課程也少人問津

年輕人不願入行安老服務業,其中一項主因是社會風氣。護理員被視為「低端工作」,社會以為是低學歷或是欠工作技能的人都能勝任,令年輕人卻步。儘管年輕人有心入行,家人也未必會支持,加上看不到工作前景,不想兒女從事厭惡性行業。現時相關的培訓課程主要是由職業訓練局、僱員再培訓局等機構提供,即使費用全免或是大部分的費用得到政府資助,但課程標榜是「為失業人士而設」,實際報讀人數遠遠低於培訓名額,保健員證書、護理員基礎證書課程的報讀人數只佔名額的分別約七成及不足六成。

僱員再培訓局於2012/13至2016/17年度、舉辦共31個與安老服務相關課程,僅7個課程的報讀人數達預期的一半。(資料圖片)

除了協助長者更衣、沐浴、如廁及餵食等這些刻板又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外,護理員更需要透過聊天、每天相處了解長者的需要,甚至要面對脾氣不好的長者發怒的時刻。和長者建立了如家人般的關係後,又可能要面對長者突然離世,心理上的負擔也不輕。對於年輕人而言,這種生命教育不但可以令人變得更成熟,也是很值得尊重的工作。然而,基於現時超過一半的從業員都是50歲或以上的婦女或是外勞,加上這種職業教育一直被輕視,社會對這工作的印象都只停留在厭惡性、低端工作的層面。

改善前景仍不夠 死循環不能只靠外勞

2015年推出的「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本來就是想透過「邊學邊做」的兩年兼讀制,讓年輕人能了解這行業及親身體驗,再思考是否適合自己,一改青黃不接的現象。政府也有嘗試改善行業的前景,如推行資歷架構,及讓學員繼續進修護士課程等,但以數字來看,實際上仍未能為行業輸入大量新血。截至2017年10月底,五間由社署選出的營辦機構共招收了851名學員,當中266名學員更已離開計劃,在首年度招收的學員中,預計合共只有106名學員完成課程畢業。

現時行業人手短缺問題嚴峻,更陷入了一個死循環。(資料圖片)

誠然,我們不能強迫一批本地年輕人去做一些需要體力勞動的基層工種,也沒有必要這樣做。然而,只靠輸入外勞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長遠而言只會造成依賴,也無助改善社會對這行業的既有負面印象。現時行業人手短缺問題嚴峻,更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先是沒有新人入行,然後人手不夠,工作量再增加,再更少人願入行。

一旦開始了大幅輸入外勞人手,將更難以吸引本地人入行。政府要改善社會對這行業的印象,除了要加強宣傳行業的前景階梯外,更重要是把職業教育的地位也一併提升,不要讓年輕人覺得這種工作只是要捱苦,工作得到的滿足感也能讓他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