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伊朗沙特長年累月大鬥法 中東局勢迷霧深鎖
不少分析指出,中東局勢問題是美、蘇在冷戰期間角力所造成的。然而,那些分析大概忽略了中東兩大玩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影響力。不論出於宗教分歧,抑或基於地緣政、經利益的考量,沙、伊兩國多年來均採取各不相讓的態度去制衡另一方。近月沙特新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動作頻頻,既打破中東勢力平衡的潛規則,高調地介入伊朗的勢力範圍,亦透過在國內打貪樹立個人威望。但無論局勢發展如何,中國也不宜插手偏幫沙特和伊朗任何一方,以免影響其在中東的利益。
或許不少人也依稀知道,中東局勢的其中兩個大矛盾,其一是美國在二戰後,協助以色列人在阿拉伯世界中「復國」所造成的基督教勢力與伊斯蘭教勢力矛盾,其二是美、蘇在冷戰期間爭相盤踞地盤所造成的分崩離析。但是,真正的中東局勢,還要遠比以上兩大矛盾複雜得多。
表面上來看,中東大部分國家均信奉伊斯蘭教,外界因而對它們形成泛伊斯蘭化的刻板印象。然而,中東的伊斯蘭勢力實非鐵板一塊,而是劃分成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勢力範圍。遜尼派國家對四大哈里發的「聖訓」作出認可,並以此作為管治的權柄,什葉派國家則認為,在四大哈里發當中,只有穆罕默德先知的堂弟阿里(Ali)是正統的繼承人,其餘的哈里發和其「聖訓」均是異端。這兩大勢力範圍,目前分別由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作老大,什葉派的伊朗,亦自然視遜尼派的沙特阿拉伯為得而誅之的異端國家。
事實上,縱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也無法徹底打倒對方,但兩國一直也未停止過嘗試圍堵和打撃對方。較遠的事尚且不說,單談較近期的事,便發現沙特在2015年發起「果斷風暴行動」,企圖殲滅親伊朗的也門胡塞武裝分子,以及在去年初不理會伊朗朝野的反對,執意處決什葉派教士尼米爾(Sheikh Nimr Alnimr),伊朗民眾以縱火燒毀沙特駐德黑蘭大使館作為回應,結果沙、伊兩國正式斷交。伊朗一直得悉沙特長期得到美國的支援,遂不敢怠慢,多年來積極與外交和人權立場相近的俄羅斯建交,以及大力扶助中東地區內的什葉派勢力。此外,伊朗和沙特同是產油國,但伊朗明瞭沙特極度倚賴石油輸出去維持其經濟發展,故它不惜採取損人不利己的辦法去增加石油供應,導致石油的國際價格大幅下跌,重挫沙特的經濟。
面對如斯的困境,沙特新任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以一連串的強硬行動試圖重拾沙特人民的信心。其實,上述提及的「果斷風暴行動」,是他尚未成為王儲的時候,已透過沙特國防部長的身份發動的軍事行動。另外,他促使沙特在美、俄之間採取「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在一方面,穆罕默德在2015年已在聖彼得堡出席經濟論壇時向俄國承諾未來在其境內投資100億美元,沙特國王薩勒曼更在上個月成為首位訪俄的沙特國王。沙特以銀彈政策減低俄國支持伊朗的程度的意欲明顯不過。另一方面,沙特以超過1000億美元向美國購買軍備,特朗普上任後亦選擇首先訪問沙特。在正式成為王儲後,穆罕默德迅速地聯合數個遜尼派中東國家封殺立場不夠堅定的卡塔爾。此外,沙特近月涉嫌先軟禁黎巴嫩總理哈里里(Saad Hariri)以圖更方便地對付當地的真主黨,後撃落也門胡塞武裝分子射向利雅德的導彈,並指斥這是伊朗企圖對付沙特的陰謀。
在內政方面,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知道自己的王儲地位得來備受爭議,原因是他的父親薩勒曼國王先把原先的王儲廢除並軟禁,然後違反潛規則地任命他作為王儲,這自然引起王室成員的強烈不滿。穆罕默德急於建立個人威望,故在一連串強硬外交行動之後,便透過大規模的肅貪行動去突顯自己銳意革新的形象。
不過,這場肅貪行動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消除既得利益階層的腐敗風氣,抑或趁機鎮壓異己,則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穆罕默德的打擊對象不會坐以待斃,他是否有能力同時招架國內外的敵人,實屬一大疑問。事實上,他的「果斷風暴行動」迄今仍未見效,但沙特相當部分的軍事力量便陷於當地難以抽身,而沙特封鎖也門報復當地的胡塞武裝分子的行動,已被逐漸視成造成也門人道災難的最大兇手。再加上穆罕默德要度沙特在中東的盟友非黑即白地強硬表態,已引起它們的不滿,所以穆罕默德稍一不慎,便會令沙特陷入萬劫不復的狀況。
中國近年希望實踐「一帶一路」戰略,中東將是這個戰略的重要樞紐,所以中國必須認真謹慎處理與中東各國的外交關係。與美、俄不同的是,中國與沙、伊兩國並無嚴重的新仇舊恨,故要同時與它們建立良好關係的難度理應較低。更何況,美、俄現時也嘗試同時與沙、伊建立不同程度的關係,足見兼顧兩者的外交政策才是王道。如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不論沙、伊也無法冒得起與其交惡的風險,如中國懂得掌握「西瓜靠大邊」的小國心理,那它將可在中東獲得最大的多贏局面。反之,如它出於任何緣故而刻意偏袒任何一方,那將是一場毫無勝算的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