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港鐵測試流動支付 八達通須與時俱進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繼街市和的士後,電子支付工具再進攻公共服務。綜合各方消息,港鐵與騰訊旗下的WeChat Pay HK合作推出試驗計劃,乘客最快在下月起,可以透過WeChat Pay HK及微信支付,在數個港鐵站購買單程票,但暫未能以手機直接掃描付費入閘。假若反應良好,港鐵或會推廣服務到其他車站。

1997年推出的第一版八達通共有四款。(資料圖片)

港鐵容許八達通和現金以外的交易方式,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擴大流動支付在交通工具的使用範圍,乘客繳付車資就有更多選擇。有人覺得乘車無需增加其他流動支付工具,認為拍八達通卡已經足夠,這種想法無疑故步自封。

八達通是香港的標誌,其技術和服務在過往二十年領先全球,不少城市爭相仿傚,但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不少城市的交通工具已經可以使用流動支付工具直接付費,比現時港鐵的試驗計劃更進一步。例如倫敦地鐵就可以使用大部份新型號的智能手機出入閘,並支援感應式信用卡。相比之下,八達通卡的缺點是依靠終端機讀取交易,流動支付工具則可以用二維碼,無需終端機,大大促進個人對個人(P2P)和個人對商戶(P2M)的交易。

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在儲值支付工具發牌一周年時撰文,樂見市場出現不少新式支付服務,惟香港市民早已習慣使用信用卡及八達通。(資料圖片)

不少港人慣用Android Pay或者Apple Pay,去快餐店點餐或到便利店購物,如果能夠普及到交通工具,相信會更方便市民。在今次試驗計劃以後,我們期望期望港鐵能夠更進一步,考慮引入其他流動支付方式。

有人質疑港鐵為何給來自內地的微信支付捷足先登,而非八達通旗下的O!ePay或者本地研發的TNG Wallet、Tap & Go等。不少人估計,選擇與內地流動支付工具商合作,是方便內地旅客,省卻兌換港幣的步驟。

消委會檢視市面 10 款流動支付服務,其中 3 個服務商會保留客戶的個人資料達 7 年,有1個商戶則表明會永久保留用戶資料。(資料圖片)

過往多宗電子支付工具不當使用或者洩露個人資料事件,加上內地互聯網公司致力整合消費和社交數據,港人難免擔心生活被外洩、監控,消費者需要慎選支付工具。明年一月起,阿聯酋中央銀行要求電子支付服務平台保存個人資料和交易記錄五年,且不得向央行、法庭及用戶以外的人或團體展示。香港政府也要適時修訂關於私隱的規範。

八達通近乎主導本港交通工具的付費市場,但該公司的營運面臨樽頸,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術水平被內地和海外同業不斷追趕。我們不應為了保護本地企業就盲目支持、自足於此,應該鞭策它不斷改善,在競爭之中進步,為市民帶來更方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