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線.觀點】林鄭用創新思維扶貧 還是用創新思維卸責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五(11月20日),政府公布最新的貧窮人口數字,去年貧窮人口高達135萬,是自2009年以來最多。正當公眾期待林鄭月娥會展現出新人事新作風之際,她的回應卻甚為乏力。她在出席「社創基金」(下稱:「基金」)活動時,強調政府會借助「基金」以「創新」方式扶貧。但是「基金」以資助社企為主,對於扶貧頗為間接;她出此言,亦與近來政府過份依賴社企的施政作風一脈相承。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政府對解決社會問題責無旁貸,表明政府將大力推動創新科技。(鍾偉德攝)

「社創基金」當扶貧 反映政府蹩足郎中

政府在2012年成立「基金」,其宗旨之一是為社會紓困。政府向「基金」注資5億,每年均會資助一些有志於解決社會問題者成立企業。誠然,「基金」的確能夠扶助社會企業,啟發創新思維。然社企的規模有限,政府投放在「基金」的資源區區五億,至今尚未用盡,對於香港近百萬的貧窮人口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政府理應肩扶貧之責,而非假手於人。

近年來,政府卻有將責任外判的傾向。舉例來說,現時香港貧窮人口面對嚴峻的房屋問題,觀乎社區組織協會近日公開的調查,現時有七成的非公屋住戶低津申請者,都用兒童津貼交租,就是說租金高昂影響了兒童的生活質素。按理說,政府面對此困局,理應大量興建公屋。如今政府卻藉社企推出所謂共住房屋,另一邊廂又提出公屋封頂論;這種手法美其名是創新,實際上卻是對身陷貧窮的市民置諸不理。

兼之,「基金」資助的社企成立目的各異,並非所有都以扶貧為主要目標,其帶來的效果也甚為間接,至於其扶貧效果是否精準,實在可想而知。

羅致光指,無意把整筆過撥款津助制度推倒重來。(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扶貧需要展現魄力 港府官員莫忘初衷 

扶貧的確需要創新思維,但更需要的是政治領袖的魄力,須知香港大部分貧窮問題的成因、解決方法均是明顯不過,只是政府卻無所作為,在宏觀政策上畏首畏尾,在微觀上則因循守舊。

先不說地全民退保等宏觀政策。照理微觀政策的掣肘較少、較快見效,政府大有發揮空間,但是地方扶貧卻一直裹足不前。以東涌、天水圍為例,眾所周知,這兩地的街市被領展壟斷多年,百物騰貴,其實政府只要興建街市,問題就迎刃而解;在短期內政府也可以劃地設立墟市,讓市民有更多選擇。縱然政府2012年曾經應民間要求,在天水圍批地予東華三院設立天秀墟市,但是由於位處偏遠、政策支援不足,以致成效難彰;至於東涌墟市,更是未聞梯響。

這種無為的施政方針,源於官員欠缺承擔。在貧窮人口數據公布之先,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就曾撰文指出徹底滅貧並不可能,原因是香港以「相對貧窮」作為標準,所謂貧窮也是相對而言,只要貧富之間存在差距,就會有貧窮人口。此說法的問題在於,過去樂施會、社協等組織一直要求政府設立「基本生活保障線」標準,以市民的生活開支界定何謂貧窮,政府一直置諸不理;既然政府認為滅貧不可能,原因是香港以「相對貧窮」為標準,那麼政府只要設立一條「基本生活保障線」即可實踐滅貧,只是政府卻無所作為,令人大失所望。

王太表示,為節省開支,唯有一斤菜分兩餐食。(羅國輝攝)

無可否認,政府官員不應胡亂許下承諾,但與此同時,官員也必須懷着理想,以為民解困為志職。羅致光在文中將香港與內地比較,潛台詞是香港與內地的發展階段不同,不能將內地政策硬套香港。但是若然內地與香港不能比較,那麼羅致光又為何不將香港與其他先進國家作比較?

事實上,歐盟就將入息中位數的60%訂為貧窮線,且當地的最低工資遠比香港為高;美國亦設有「開支/基本生活」為標準的貧窮指標,當地政府會依此訂立扶貧政策。可以想像,只要將香港將這些地方比較起來,就突顯了港人的生活水平遠遠落後國際,羅致光自然對此避而不談了。我們固然不會期望香港可以一蹴而就,追上歐美國家的生活水平,但是如今政府耽擱政事,任市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對財富分配不公視若無睹,實非市民所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