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與其只叫人留港消費不旅行,不如令香港變得更便宜有趣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好想去旅行」是不少打工一族每天的心聲。劉鳴煒指年輕人去少幾次日本就可以儲到錢買樓,先不管在高樓價的情況下,這個說法是否成立;廉航的出現,令旅行的成本大大降低--現時去一程短途旅行,與留港外出食早午晚餐加去一去主題公園的使費差不多。
旅行變成大眾一種普遍又便利的消費時,不少打工仔返工想放假,放假想旅行,旅行完卻只更想繼續旅行,一年去三、四次旅行日漸平常。可是,當大家都選擇「出走」,意味着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不在香港消費,這又該是誰的責任?

「好想去旅行」是不少打工一族每天的心聲。(圖片來源:智遊網旅遊博客)

難以取代的旅行價值

夜晚十一點多坐在電腦前準備搶平機票的日子,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在車廂內也不時看見有人打開航空公司網頁格價⋯⋯光顧廉航成為香港人的旅行習慣。10月31日,Mastercard就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消費者購買傾向調查報告,顯示33%人有額外收入都會去旅行。

有閒錢不是買名牌、買模型、課金,而是去旅行,可見旅行對不少人來說都愈趨重要。而背後正是因為現世代愈來愈多人覺得「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卡數、保險、供樓⋯⋯負債使得人要繼續工作,哪怕那份工作令自己「想死」。而旅行則是一個「暫時逃生口」:哪怕有人說是逃避,有人說是好逸惡勞,但又實實際際令不少人可以快速補充生命值。

社交媒體加劇「出走」念頭?

而社交媒體則更加劇大家想「出走」的念頭。前幾年已經有不少統計指出愈看社交媒體就愈不快樂,因為「你睇人好,人睇你好」,當你返工返到想死,在社交媒體看見幾個朋友在台北、在日本、在韓國吃喝玩樂的相片,不單止頓時無心工作,更想即時買張機票「出走」。社交媒體就似個溫床:去旅行的那位,以「打卡呃like」來打造享受人生、見多識廣的形象,看的那位則被勾起旅行慾望。

當你返工返到想死,在社交媒體看見幾個朋友在台北、在日本、在韓國吃喝玩樂的相片,不單止頓時無心工作,更是想即時買張機票「出走」。(TVB截圖)

廉航滿足不斷出走的想像

然而,幻想畢竟只是想像的層面,若非現實中旅行成本日漸便宜,旅行又談何容易?東瀛遊執行董事禤國全就曾表示:「以前是日韓團遊,或日本大阪東京聯遊,現在5天就只去1個城市,如大阪、京都、和歌山、北海道、九州,因交通費便宜,廉航機票低至數百元,令大家偏愛在一個地方深度遊」。

以前旅行不易,有機會旅行時,人人跑景點;現時廉航出現,不時推出「買去程送回程」、「一元機票」等優惠,即使加上行李、稅、旅遊保後,也不超過一千元;就算某航空公司出事後讓人為之卻步,依然有其他航空公司不時推出900幾元來回機票連稅及行李;一些網上平台更與酒店及航空公司合作,推出套票,三日兩夜的機票連住宿也不過千幾二千元,「出走」對於一個月入萬多元,不用供樓、又不用養子女的打工仔來說十分容易,不少人更培養起外遊的心癮。

「出走」對於一個月入萬多元,不用供樓、又不用養子女的打工仔來說十分容易,不少人更培養起外遊的心癮。(資料圖片:VASARA)

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主任羅祥國就指出:「廉航開拓了一班原本負擔不到昂貴機票的年輕旅客,現在可以800蚊來回日本,在以前根本想都無想過!」而且廉航所選擇的機場主要為旅遊區,並非商務經濟重心,如泰國布吉、清邁,台灣是台中及花蓮機場,吸引愛旅行的年輕人。

累了就在「一按搞掂」的電子平台訂酒店機票

再加上這些提供機票與酒店選擇的網上平台,設計相當方便易用:買家在平台訂購後,平台就會主動為買家聯絡酒店方;而航行公司亦提供網上預先check-in服務。更莫講現時除了酒店之外,還可以選擇更廉價的青年旅舍或Airbnb,而這些旅店同樣也是易於租訂,甚至在一些網上平台可以得到額外折扣。這種「一按搞掂」且價廉物美的平台,完全可以吸引到一眾打工仔在忙得想死時,馬上上網訂機票「出走」。

HK Express前行政總裁Andrew Cowen就曾指出,在HK Express18歲至34這個年齡層的客人中,通過電子方法購買機票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二。年輕客人願意花時間到流動裝置上進行交易,講求效率,而且對價格敏感。價格加科技,讓人就算「出走」短短四日五夜,甚至一個周末,出外遊覧景點、飲飲食食、或單純「hea」也好,因為整個成本壓根兒不構成生活壓力。

「一按搞掂」且價廉物美的平台,完全可以吸引到一眾打工仔在忙得想死時,馬上上網訂機票「出走」。(資料圖片)

港人是全球旅行最多的群體

結果,本年度世界銀行和世界旅遊組織根據111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旅客數據,不包括出國讀書和商務用途,只計遊埠性質,每年人均離境旅遊次數最多的就是香港人:平均每人1年內會去11.4次旅行(包括任何出境,例如北上及過大海),旅行消費平均洗約港幣$24000。

日本觀光廳於年頭就曾發表報告,指出於2016年就曾有183.9萬港人訪日,共花了2,947億日圓(約202億港元),按年大升12.2%,佔旅客總銷費7.9%。以國泰市值約443億元計,港人總消費額相當於半間國泰。

要吸引港人留港消費 必須解決根本問題──租金與單一!

港人出外消費,港資外流,當然不利香港的經濟(尤以零售、飲食、娛樂業)發展。而香港現時要面對的,就是上文所講的:科技、價格、環境、質素的競爭。在這些層面上,香港對於香港人來說尤其沒吸引力──走到旺角或是尖沙咀或是銅鑼灣,不是看到一樣的大型連鎖店,就是日常不會購買的名錶或珠寶;走進小店也都只看見款式與淘寶差不多,但比淘寶貴得多的衣服;想吃有特色的食物,不是要排長龍,就是動輒一餐百元二百元;即使在連鎖食肆吃一餐簡單的,最低消費也接近五十元;再加上在街上,想坐也一定要光顧餐廳,買一杯咖啡便幾十元;若要躲進戲院,則要乖乖付上近百元票價⋯⋯在港過一個周末,其實亦使費不菲,甚至比起旅行套票花上更多金錢。在差不多的成本下,當然換個更新鮮的環境,總比又快、又悶、又單一的香港來得吸引。

要解決港人不願留港消費的問題,回復本地消費動力,店舖及食肆的種類及價位必須調整到較大眾化的水平,而這就要回歸到租金與消費選擇沉悶單一的問題上。香港出名租金貴:例如尖沙咀彌敦道金冠大廈一個地鋪,儘管租金比起三年前下跌60%,可是每月租金仍需60萬。高地價,高租金的問題仍然未解。而中小企為平衡成本,出售的貨品價格也自然提高。

要解決港人不願留港消費的問題,回復本地消費動力,店舖及食肆的種類及價位必須調整到較大眾化的水平,而這就要回歸到租金與沉悶單一問題上。(資料圖片)

又因為租金貴,又或小商戶只選擇開辦一定賺錢的店,如符合當時潮流口味的店鋪,又或根本無法負擔起昂貴租金,香港的購物消閒區的店舖早已變得非常單一:尖沙咀、銅鑼灣、旺角、觀塘的消費選擇變得愈來愈似。在這般單調又昂貴的城市,市民大眾留港的意欲當然下降。

若然政府希望提升本地消費意慾,就應該正視地價及租金的問題,並且在城市規劃的藍圖中有意識地將各個地區變得更多元化,而不是只任由地產商打著自由經濟的的口號,不斷膨漲壟斷。可是,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中,並未見有任何針對刺激本地消費意慾的措施。

到底,是本地消費毫不重要,抑或是政府沒有正視問題?政府必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