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不足 一句輸入外勞就算? 勞動力下降背後真相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日前城巴車禍揭示巴士車長工時長、待遇差等問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作出回應,指勞動力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更表示基層員工減少,將來有需要輸入外勞。政府的說法未免偏頗,漠視了問題的癥結在於基層工種待遇欠佳以及勞動市場人力錯配。

基層勞動人口不足,安老護理員其中一個重災區行業,亦是厭惡性工作。(資料圖片)

基層工種待遇欠佳 市民望而卻步

 據統計處今年6月數字,餐飲業空缺率為4.39%;保安及偵查則為3.4%,而安老院舍人手空缺率更高達8%,數字反映勞動人口短缺的重災區在於前線基層員工。就空缺率較高的行業來看,大部分的工作均為厭惡性行業,有其難以吸引人入行的共通點,企業應著手改善工作環境及待遇,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而不是讓外勞來做辛苦工便了事。

即使本港於2011年實行了最低工資,但工時長、工作環境惡劣等問題若沒有解決,在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而工資水平相若的情況下,這些行業自然更乏人問津。以安老院舍護理員為例,人手不足的問題為時已久,不少院舍環境狹窄惡劣,工作需要一定的體力勞動,令人望而卻步,形成惡性循環。

不少婦女若能離開家庭崗位重投社會工作,能紓緩勞動力不足問題。(視覺中國)

人力錯配問題嚴重 政府須做好就業配套

其次,勞動市場人力錯配亦造成勞動力不足的假象。政府的勞動人口推算演繹主要是基於人口老化,加上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較低而作出估計,女性的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推算從2014 年的50.7% 下降至2064 年的42.1%。此數字本來已遠低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數64.6%;其實只要釋放這批女性勞動力,即能紓緩人手壓力。

然而,現時的家庭友善政策卻遠不足夠,令婦女難以離開家庭崗位,投身職場。政府應提供足夠及合適的托兒服務及社區支援,令婦女能重投社會工作。

建立晉升階梯 吸引年青人入行

觀乎按年齡組別失業的數字,20 – 29歲的失業人口偏高,2016年全年數字達4萬3千人,失業率達5.9%。現時的年青人學歷已不斷提高,不少都擁有大專學歷,他們多不願一直從事基層工作。然而,若然他們能看到明確的晉升階梯,相信年青人並不介意由低做起。

同樣以安老行業為例,「以老護老」的情況令人關注行業青黃不接的問題,就個人照顧工作員的年齡層來看,50歲或以上的工作員佔超過一半以上。政府於2015年7月推出了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在兩年的兼讀制課程中,有志投身安老業的青年可以邊學邊做,當中亦會安排實習機會,培訓他們成為註冊保健員,取得經驗後他們能再進修成為註冊護士,而不用一直停留在保健員的崗位。這種培訓計劃若能夠推廣至其他行業,既可解決前線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亦為青年提供多一個就業選擇,政府應考慮把這類提供更多清晰晉升前景的計劃恆常化。

輸入外勞只能夠是最後選擇,政府應先著手改善基層工作待遇及改變市場人力錯配,釋放本地勞動力;並從長遠社會利益著想,改變部分行業青黃不接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