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放寬男同志捐血 性向平權邁進一步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決定,在本月25日開始放寬男同性戀者捐血,他們只要在一年內無男男性接觸,捐血資格就跟一般市民無異。比起過去男同性戀者終身禁止捐血,此舉無疑為消除性傾向歧視邁出重要的一步。然而,紅十字會在宣布捐血政策後,社會上即有聲音質疑紅十字會的決定,認為這會為市民帶來健康風險。從這些言論可見,社會上仍不乏以為「男同性戀等同不安全性行為」的市民。紅十字會宜及早糾正錯誤概念,以助社會消除對性傾向的誤解。

李卓廣(右)指,全球各地在過去10多年,陸續容許男男性接觸者捐血。(朱韻斐攝)

血液安全固然至關重要,減低受血者感染風險,是紅十字會責任。故此,社會普遍支持紅十字會嚴格篩選捐血者資格。過往由於缺乏成熟檢驗愛滋病毒的技術,而男男性接觸者一直被認為是感染愛滋病毒的主要群體,所以他們一直被永久拒絕捐血。然而,自2007年香港紅十字會引入新的核酸化驗技術(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後,愛滋檢驗空窗期已縮至6天,並加強為每一包血液樣本進行獨立測試。現時會方要求捐血者回答健康查詢,只不過是進一步確保血液安全。隨着科技進步,加上外國經驗顯示技術有效,紅十字會放寬捐血準則是合理做法。

問題本質非同性戀 問題是危險性行為

由於本地男男性接觸者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比例,一直較異性性接觸男士為高,故不少市民質疑紅十字會決定,指此舉會提高受血者受感染的風險。他們認為男男性接觸者濫交,而肛交和口交是不安全性行為,容易從體液和傷口傳播病毒,故不應批准男男性接觸者捐血。

然而前述想法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任何同性戀者、異性戀者皆有機會進行不安全性行為。單單拒絕男同性戀者捐血,似乎有歧視的嫌疑。真正控制捐血者染病率的,應該是進行性行為時有否做好安全措施,而非他們的具體性取向如何。

捐血者捐血前需要在問卷申報性接觸史。本月底放寬政策後,捐血中心人員會向申報有男男性接觸史的人士進一步了解他們是否適合捐血。(朱韻斐攝)

況且,男男性接觸者也可以使用安全套來進行安全性行為。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另一調查指出,本港男男性接觸者跟性伴侶最後一次肛交的安全套使用率,較與男性性工作者肛交為低。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降低男男性接觸者染病率,鼓勵他們在伴侶之間使用安全套,這樣更能減慢病毒在該社群擴散。

換一角度,男性患愛滋病的比率也一直比女性高,但我們並不會將男性和愛滋病畫上等號。觀乎2016年的衛生署數據,男性佔愛滋病感染者的比率為 86%,但問題的本因根本在於不安全性行為而非性別。若然在制度上禁止男性捐血,就明顯屬性別歧視;按照相同邏輯,禁止男同志捐血的制度顯然也有理虧之處。

現時全球仍有不少國家是實施男同志「終身捐血禁令」,包括丹麥、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土耳其、奧地利等地。(視覺中國圖片)

問卷題目宜修改 直問有否安全性行為

另一方面,對於紅十字會這次決定,坊間還有另一種質疑的聲音,即認為男同性戀者一年內無性接觸才可捐血仍然帶有歧視色彩。就如立法會議員陳志全指出,「如果終身禁令是歧視,一年禁令也一樣」,同志平權團體「大愛同盟」亦斥紅十字會今次只是「向前行了一小步」。

若要真正擺脫歧視嫌疑,紅十字會應該考慮捐血問卷不再針對捐血者性取向提問,而是查詢對方曾否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現時香港捐血者捐血前需要填寫問卷,男性需要回答「是否曾與另一男性進行口交或肛交」,女性需要回答「是否曾與另一男性進行口交或肛交的男性進行性行為」,惹來同志團體批評這兩條問題阻礙男同性戀者捐血。若要針對不安全性行為,「有否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有沒有不安全性行為」一類問題相信更有力篩選高危感染人士。

無論如何,紅十字會這次放寬男男性接觸者捐血屬於一項重大改革,會方必須密切監察政策改變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測試出捐血病毒數量、比例有否上升,進而檢討一年禁慾期限是否適合。此外,這次事件也多少反映出港人仍對同性戀人士有相當成見,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應該藉此機會推廣性傾向共融及安全性行為,以糾正公眾對此一議題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