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清理海洋垃圾 不能只靠義工「捱義氣」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海洋垃圾充斥香港水域,困擾社會。近月不少人自發清理海灘和近岸的棄置漁網和塑膠廢物,更有居港的外籍人士,甚至外國旅客專程來港幫忙,這既體現保育無疆界,同時道出香港的海洋污染問題,嚴重得連外地人也關注,港府實應感到羞愧,需要設法加緊清理,還香港人一個乾淨的海洋,留存珍貴的海洋資源給後代。

清理好的鬼網被送到碼頭,由食環保署搬走。(余睿菁攝)

香港海洋「污名」遠播 港府應羞愧

據《香港01》報道,有一班愛好水上活動的港人以及居港外籍人士,成立了一個名為「Ghost net buster捉鬼殺手」的組織,自發清理棄置於海底的魚網,這些俗稱「鬼網」的海洋垃圾,不但破壞海洋生態,更對潛水人士構成危險。

除了鬼網之外,現時香港的海洋垃圾,還包括包裝紙、樽罐、發泡膠等等,也有小部份為醫療用品及煙頭。環保署在2015年發表《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報告,來自本地的垃圾佔海上垃圾的95%,來自內地及其他地方的則佔約5%。

延伸閱讀:【水中幽靈】緊纏潛水員 困海洋生物 義工西貢浮潛「捉鬼」

近年社會對處理海洋垃圾的關注上升,尤其在2012年貨船被颱風吹翻,洩漏大量塑膠粒之後,激發不少港人曾自發到海攤執膠粒。此外,近年也不時有報道指,一些居港外籍人士甚至外國人特意來港,協助清理海洋垃圾。

雖然愛護海洋無分國界,但連外地人也留意到香港的海洋污染問題,正好證明香港「污名」遠播,港人除了應答謝他們的義舉,政府更應感到差愧。更重要的是,無論個人做多少,也是杯水車薪,面對無數的海洋垃圾,政府需要加強統籌各個政府部門,並協調民間力量,加緊處理和阻止海洋垃圾累積。

日本人川島孝一和谷口保與義工合共30人到西貢和南丫島的沙灘浮潛執垃圾,一天已收集到45袋共重500公斤的海洋垃圾。(The First Penguins fb圖片)

官民主動合作 資助團體清理

政府近五年每年收集約1.5萬公噸海上垃圾,主要靠不同部門定期清理,由每天一次到每月兩次不等。政府又稱以宣傳教育、減少垃圾落入海洋、及清理海洋垃圾來解決問題。然而,垃圾仍如恆河沙數,證明成效未彰。

就此,其實外國有不少清理海洋垃圾的案例,藉得香港參考借鏡。很多國家比香港有更長的海岸線,它們對海洋垃圾問題更頭痛,近年想出各種方法處理。例如美國就以政府資助、發揮民間智慧的方式,應對海洋垃圾問題,美國的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提供清除海洋垃圾的資助予一些民間機構,去年撥出的項目包括清除廢棄漁船、失修木樁、漁網等。例如在2012年,該計劃撥款給The Alliance for the Great Lakes處理底特律市Belle Isle海岸約200公噸的垃圾。

延伸閱讀:【守護東龍島】百人海灘執垃圾 召集人:政府三部門稱非管轄範圍

香港海洋垃圾問題嚴重,即使有環保署、海事署和民間團體自發清理,仍數之不盡。(資料圖片)

鼓勵漁民出海收集垃圾 維持漁具質素減少棄置

此外,由於清理海洋垃圾需要不少具備如航海、漁業、潛水等專業知識的人才,以及相關的專業器材,政府亦可主動協調這些人力與物資資源。例如英國和愛爾蘭政府有「Fishing for Litter」計劃,漁民出海時收集垃圾,返回岸上後再回收分類。相信香港亦有條件推行類似計劃,例如可以在休漁期間進行,並由政府資助參與的漁民。或許有漁民團體會擔心,在休漁期出海會被誤會作業犯法,港府就更應該協調漁民團體和內地政府,識別收集海洋垃圾和非法捕魚。

延伸閱讀:【跳出課室】港大生助小學師生研「水母機械人」 清理海洋垃圾

天虹小學學生研發的「水母機械人」,利用魚缸泵的動力,在水中製造旋渦吸入垃圾。師生曾將作品放於西貢海域試驗,但發現海浪的動力太大,作品可再改進。(廖潔然攝)

除了清理垃圾,更治本的是從源頭上減少海洋垃圾。澳洲政府同樣撥款非牟利團體清理和監察海上廢物,除了聯繫不同部門匯報和打撈鬼網,當局又與美國及印尼政府合作,向漁民了解如何維持漁船機械質素,又幫助漁民修理設備,減少海上放棄漁網的機會,減少製造海洋垃圾。

海洋垃圾是每個沿海城市都面對難題,香港亦身受其害。雖然源頭杜絕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改變作業模式和消費習慣需要時間,而且眼下的香港海洋垃圾數量驚人,社會不能不處理。政府手握研究結果、資源、更有義士襄助,還香港人清潔、蔚藍的海洋,豈有怠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