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波幫到香港幫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寧波幫可以上溯至五口通商,但不一定要說得太遠。只要看四十年前、1984年8月鄧小平號召動員寧波幫建設寧波,到二十年前、2004年8月習近平舉行指示二十周年大會,已經不難理解為何此際國家主席給祖籍寧波的香港企業家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

二十年前習近平主政浙江,其在寧波紀念鄧小平指示二十周年大會上表示寧波幫是寧波的優勢,也是浙江的優勢,寧波幫精神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出席的寧波幫港人包括李達三、周亦卿、孫啟烈、馬臨、李宗德、李德麟、程介明等。

正如習近平曾經形容寧波幫能文能武,文者學術研究,武者重工興商。當年赴會的李達三由成立樂聲,引入聲寶,到創立聲寶-樂聲,建立起電子零售王國。周亦卿於1970年成立其士集團,成為本港規模最大的綜合工程跨國企業。孫啟烈1980年創立建樂士品牌,成為廚房設備及烹調用具市場的優質品牌。而馬臨出任中大校長之時,亦與船王包玉剛合力創辦寧波大學。

至於習近平上星期四(8月1日)的回信,點名提到包陪慶和曹其镛兩名寧波幫後代,前者是包玉剛長女,夏寶龍來港考察亦有邀請其共進早餐,後者之父曹光彪不但是毛紡大王,為第一個把香港羊毛衫出口到歐洲的商人,亦與包玉剛及霍英東合資成立港龍航空,打破英資對香港航空業的壟斷。至於新華社報道中提及的邵逸夫更是不用多說,邵氏兄弟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無綫電視是香港一個時代的文化代表。

這裏還未提到王寬誠、李惠利、趙安中等實業家。船運、航運、電子產品、工程、廚具、毛紡、影視產業,寧波幫的足跡有如香港七、八十年的縮影。那時香港的經濟仍然以工業為主,曾經為輕工業出口中心、代工生產重鎮。惟八十代後期工廠北移,九十年代金融業雖然起飛,大量資金卻只是消耗在樓市和股市的投機活動。九七後董建華的經濟轉型大計又不幸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和沙士,結果香港白白錯失轉型機會。

過去廿年我們雖然有大地產商舉足輕重,但此外的企業家沒有多少人能列舉多少。毋怪乎兩個多月前習近平接見企業家,除了馮國經外似乎不見其他香港代表。如果說昔日的寧波幫代表工商實業,恐怕現在的香港幫只意味槓桿投機、尋租經濟。香港要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成為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政府第一步就是重塑香港幫精神,改革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