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在軟對抗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說軟對抗,並非指這幾本書。恰恰相反,尋常不過、與政治沾不上邊的幾本書也要絕跡於香港書展,令人疑惑這算不算另類的軟對抗。

香港貿易發展局要求或強烈建議下架的八本書,包括邵家臻的《坐監情緒學》及《字裡囚間》、區家麟的《最後的信仰》、《二千零四十七夜》及《亂流》、廖偉棠的《末日練習》、希望學編輯團隊的《異鄉港孩》及梁莉姿的《日常運動》。其準則之莫名,即使是兢兢於守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出版社,也決定不將遊記《亂流》下架。

根據貿發局的《參展商手冊及展覽會規則》,任何展品或商品均不可不利於《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但這八本書籍問題為何,投訴的處理機制是怎樣,《香港01》三問貿發局亦不得其解。在第一次回覆中,貿發局表示「倘若收到有關涉嫌違反《參展商手冊及展覽會規則》書籍或展品的投訴,我們會按機制處理,如有需要,我們會要求有關展商收回有關書籍或展品」;在我們跟進查詢後,其僅說「我們沒有其他補充」;被再次追問後,貿發局只重申「我們沒有補充」。

八本書內容與政治扯不上多少關係,而且在市面上仍然有售,表面看來沒有違法。那麼貿發局是否認為投訴成立,哪些內容有何不妥,不只出版社希望知道,我們作為媒體,有責任確保內容沒有違法,同樣望其不吝賜教。尤其是貿發局19人理事會中包括了政府新聞處處長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其對書籍審查有何高見,照道理值得參考。

如果貿發局但凡收到投訴,便寧枉莫縱、一股腦兒要求下架書籍,做法恐怕不切實際。公共圖書館已經作了反面教材,其要下架審查書籍之多,現在仍不知道還要處理多久。目前區家麟的《潮池:浪遊二十國度的故事》已經重現,馬嶽的《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吳靄儀的《劍橋歸路》等仍然未見蹤影。它們與國安有何關係,社會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

打工仔當然知道,許多人工作只是機械地照搬上級決策指示。所謂作風官僚,就是不願動腦筋,遇到問題明哲保身,能推卸的責任都推卸。小事怠懶或許影響有限,但在國安問題上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不分青紅皂白、一刀切下架書籍的的話,反而令法律界線和國安問題皆變得模糊,不利社會正確認識國家安全。這不僅是弄巧成拙、好心做壞事,搞不好更會令國家安全污名化,也令自由和開放的香港失色。

內地傳媒人靖海侯去年的文章之所以引起廣泛共鳴,正是因為各方都同意撥亂反正不是要重塑香港一切,「除了『去泛政治化』,香港什麼都不會改變」。更具體地說,就是要保障個人自由、對外進一步開放、維持政治表達暢通、文化構成更多元。惟到現在仍久不久就有不必要的爭議,甚至出現泛政治化現象,書展也徒添所謂禁書之柱。如果只是談幾句六四事件,就被說成是煽動對政府的憎恨,相信亦不會是《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立法原意。

特首李家超在完成廿三條立法後說得好,香港要全力拼經濟、謀發展,聚焦改善民生。在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亦寄語香港要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主動作爲,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比起寧左勿右、泛政治化,引導社會正確認識國家安全,將焦點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和發展之上,肯定才是香港的最大要務,真正的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