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韻僖|制服團隊助青少年全人發展 創新求變思維創造發展空間

撰文:彭韻僖
出版:更新:

彭韻僖專欄

香港的青少年制服團隊歷史悠久,最廣為香港人所熟知的,例如聖約翰救傷隊、男女童軍、救世軍、紅十字會等,本港多個紀律部隊亦創立了青少年制服團隊。透過參與制服團隊,有助提升及培養參與者的自信、紀律、領導、團隊合作、以及成為關愛社會的良好公民,本港制服團隊發展面對不少挑戰,要令制服團隊在培育青少年的工作上有更大發揮,創新求變思維不可或缺。

目前香港有11個民間青少年制服團隊獲政府恆常資助,紀律部隊和輔助部隊等青少年制服團隊共有8個,截至2023年12月底,本港有超過28萬名青年參與不同的制服團隊;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早前進行的「從參與制服團隊看青年培育」研究報告(下簡稱「研究報告」)顯示,一成六受訪青年目前是制服團隊隊員,三成九則曾經是隊員。

環顧全球各地均有不少制服團隊,包括由民間團體、或由國家軍事或紀律部隊等成立制服團隊,後者多集中於紀律及與部門相關的專業訓練,部分更提供實習機會,藉以增加青少年隊員對相關部門的認識及興趣,有助他們成長後的職涯規劃。

當中於廿世紀初由英國貝登堡勳爵創立的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可說是較早期的國際性制服團隊,本身是軍人的貝登堡勳爵,憑著訓練軍隊經驗發展了一套嶄新訓練方法,將青少年培養成為有責任感、獨立和有理想的人,成立了男童軍;之後有見女孩子也有興趣,貝登堡勳爵邀請了其妹妹愛麗絲任她們的領袖,並將她們命名為「女童軍」(Girl Guides),不說不知,原來「Guides」是取自印度軍隊的用語,意思是「勇敢的探子」。

筆者作為香港女童軍總會香港總監,最近到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女童軍總會進行交流及相討協作,了解到馬來西亞所有學校均強制要求學生參與制服團隊,以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人生及價值觀,這做法能大大提升青少年參與制服團隊的比率,香港可作借鏡。

彭韻僖律師今年起出任港女童軍總會總監。(相片由作者提供)

早前筆者跟一位前中學校長傾談,得悉其中學要求所有學生加入制服團隊,從而培養他們的紀律、品格及發掘其潛能,對此筆者感到非常鼓舞;事實上,青協的研究結果正好顯示,制服團隊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潛能發掘及培養社會責任感等,有莫大裨益。

「研究報告」訪問了1,001名12至26歲本港青少年,發現逾九成受訪者認為參與制服團隊有助提升團隊合作、提升紀律以及責任感,逾八成受訪者認為制服團隊是促進成長的重要平台,逾半受訪者有參與制服團隊經驗,主要目標是挑戰自己、提升技能及豐富履歷,而參與制服團隊後的個人得著,包括開拓視野及增加自信。

研究發現本港制服團隊發展面對兩大挑戰:包括市民大眾未必掌握制服團隊的具體培育工作和對社會貢獻,部分家長對制服團隊認知不足、加上認為子女只需專注學業,因而影響制服團隊的參與率;其次是制服團隊不少培育工作是由義務導師和青年領袖等退役隊員分擔,他們對團隊有傳承心志,惟基於現實生活考慮,例如升學或個人事業等,要延續熱誠並不容易。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青少年在學習、生活或工作上非常繁忙,面對相當壓力,難免影響他們參與制服團隊,這更令我們需要反思,如何才能能令青少年感到值得投放時間在制服團隊上。我認為制服團隊的訓練內容和形式等各方面,均需作出調整改革,以提升自身的特色和吸引力,切合現今青年的需要。

以香港女童軍為例,在訓練活動方面,我們與時並進地增設「自動心臟除顫器推廣計劃」、「女童軍防騙滅罪大使訓練章計劃』」,又推出與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相關的活動、以及推展大灣區交流活動等等,致力透過不同的訓練及活動,培育出世界公民應有的視野、價值觀、自信與領導力,為隊員們未來引領改變及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奠定基礎。

基層青少年參與制服團隊可能面對經濟壓力,除了政府的資助外,可幸各個制服團隊均匯聚了不少熱心人士,義務出任會長或副會長等等職務,出錢又出力協助有需要的隊員;而不同的制服團隊各有特色及專長,經常義助社會上各項大或小型活動,基層青少年有機會參與其中,能擴闊其眼界及圈子,建立自信。

制服團隊對社會貢獻良多,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義務工作發展局合辦的香港義工獎,每年均有不少制服團獲獎,可見一斑。

對於「青年創研庫」建議,由政府牽頭設立青少年制服團隊發展平台,聯繫各制服團隊,透過定期交流促進協作和資源共享,以及將「青少年制服團隊日」恒常化,並加入聯合大匯操和授章嘉許等環節,提升家長們的信心及認同,筆者認為非常值得考慮;與此同時,制服團隊亦需因應社會變化,以創新思維推出嶄新訓練、活動或交流項目等,令青少年們產生渴望參與之心,從而提升他們參與制服團隊的比率,定能更好地發揮制服團隊培育青年全人發展的角色。

作者彭韻僖律師是義務工作發展局主席、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成員、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