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斌|施政報告務實改革 為金融業增添動能
特首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以「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為主題,為解決香港當前問題和促進長遠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創新方向和政策規劃,既鞏固香港傳統優勢,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勇於破解民生難點痛點,通篇展現出銳意改革而又務實的精神。
金融業是香港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基礎雄厚,發展成熟,要進一步提升其功能,必須找準切入點,做到揚長補短,改革才有效果和意義。《施政報告》提出,要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圈、建立國際認可金屬倉庫,正是進一步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可行路徑。
建金屬倉庫突破瓶頸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多方面均擁有成熟的體系和完善的基建,但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則較為薄弱,明顯落後於另外兩大金融中心紐約和倫敦。近年,香港有不少開拓商品交易業務的嘗試,包括香港交易所推出了場內大宗商品期貨合約,涉及貴金屬、黑色金屬及基本金屬等領域。然而,欠缺物流和倉儲等便利大宗商品實物交割的相應配套,始終是香港未能突破的瓶頸。
《施政報告》提出建立國際認可金屬倉庫,正好補足香港大宗商品交易基建的短板,為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和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圈創造更理想的條件。事實上,香港交易所旗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已表明研究在香港設立認可倉庫,交割包括有色金屬在內的大宗商品。活躍的商品交易將促進抵押、借用、對沖等風險管理和對沖金融服務的發展,有利香港強化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並進一步鞏固其地位。而金融業以外,大宗商品交易亦將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包括航運、物流、保險、倉儲等,為整體經濟創造更大效益。
爭取商品交易話語權
香港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圈對國家而言亦有戰略意義。中國內地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宗商品消費國,雖然國內擁有幾所具規模的商品交易中心,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程度仍低,多年來受制於西方定價、美元計價的固有模式,全球三大大宗商品定價中心紐約、芝加哥和倫敦掌控了產品標準、交易規則和定價權。
香港大力拓展大宗商品交易,憑藉背靠內地龐大的商品消費市場,以及成熟的金融體系和豐富的金融經驗,能有效為國際投資者和交易商提供透明、高效和安全的交易平台選擇,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為國家爭取大宗商品的產品標準和定價等話語權作出貢獻。
作者李民斌是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