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歡|掃除行業「黑羊」,提升香港保險業形象

撰文:江玉歡
出版:更新:

江玉歡專欄

自2023年2月,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以來,內地訪客掀起赴港投保的又一波熱潮。據保監局數據顯示,經歷三年疫情低谷後,2023年內地消費者赴港投保迎來強勢復甦,內地訪客在香港新增業務保費同比飆升27倍,達590億港元;今年一季度,內地訪客赴港購買保險保費達156億港元,同比大增62.6%。從內地訪客購買的保單類型來看,終身壽險和儲蓄壽險深受內地客戶青睞,顯示出內地居民對於長期、穩定的保險保障的強烈需求。這波港險熱潮的背後,除了受惠於疫情復甦、兩地通關外,也彰顯出香港保險產品在收益率及保障範圍方面的吸引力。

然而,隨著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熱度不斷攀升,市面上隱藏於冰山之下的不合規保險銷售亂象逐漸浮出水面。今年4月,保監局與廉政公署採取聯合行動,重拳打擊無牌銷售保單、獲取高額轉介費、向客戶提供回扣等違規行為,並拘捕一名個人經紀和一名轉介人。

這次聯合行動,主要瞄準無牌銷售保單行為。有部分香港保險經紀公司安排及鼓勵無牌轉介人在內地進行香港保險推薦、銷售活動。究其背後原因,一是源於高額佣金的利益驅動,某些保險經紀人或公司為提高銷售額,將部分佣金支付給無牌轉介人,有些大額轉介費甚至超過佣金的90%;二是市場需求助長了無牌銷售保單行為,香港保險代理人和經紀人不可在內地直接銷售香港保險產品,不少有需求的內地客戶便透過無牌轉介人獲取相關信息。

此次行動無疑是維護香港金融秩序的必要之舉,明確界定了保險行業中一些灰色地帶和具有爭議性的不當做法屬違法行為,對違法者採取了嚴厲的處罰措施,提升了阻嚇力,將對整個保險行業產生強烈的警示和威懾作用,有助於維護香港保險行業秩序,樹立正確的市場競爭導向,保護消費者權益。

雖然行動針對的是違法經營的「黑羊」,但不可避免會給整個保險行業帶來一定影響。合法經營的保險公司,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在合規成本、市場競爭力等方面都將面臨新的挑戰。本港有30多萬家中小型企業,通常依靠中小型保險公司協助其投保,中小型保險公司的發展關乎整個保險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型保險公司,為了適應更加嚴格的監管要求,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完善內部控制、合規管理等,勢必會增加其經營成本,生存和發展也將受到一定影響。同時,大型保險公司可能利用資金優勢進一步擴張市場份額,從而加劇中小型保險公司的競爭壓力。

監管機構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和行業健康發展,採取強力監管措施是十分正當和必要的。然而,凡事都有兩面,當局亦要謹防嚴厲的執法手段可能造成的市場緊縮,抑制行業的活力和競爭力。政府當局應以此為契機,從根本上推動保險業的改革和轉型升級,並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完善監管制度等方面。

監管機構和保險行業相關主體應當進一步優化監管政策,為內地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渠道,以獲取香港保險產品信息和投保服務,除滿足內地消費者的保險需求之外,也有助於促進內地與香港保險市場的融合發展。更重要的是,政府當局要出台支持性政策,為合規經營的保險公司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譬如,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降低中小型保險企業的經營成本,同時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增強整體競爭力。

監管部門也要主動與行業協會等組織加強溝通協作,制定針對性的發展規劃,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另一方面,行業自身也要加強自律管理,引導公司和保險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堅持合規經營,並制定更加靈活的經營策略,從而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立足。未來行業的整合和洗牌勢在必行,只有政企聯手,形成良性互動,才能推動保險業實現從「治標」到「治本」的蛻變。

水至清則無魚。保險行業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政府在堅決打擊違法行為淨化市場的同時,還需在維持行業秩序與促進行業發展之間尋求恰當的平衡點,以謹慎、包容、開放的方式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真正實現「水清而有魚」。

作者江玉歡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執業律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