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山旮旯鐵路

撰文:潘焯鴻
出版:更新:

潘焯鴻專欄|方略

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用「雲巴」、「智軌」及「巴士快速公交系統」等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在東九龍、啟德及洪水橋/廈村興建交通運輸系統。隨後於立法會,政府回應說「(行政長官)因應公眾對盡早落成啟德及東九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期望」,將會隨即展開規劃、勘測及設計等籌備工作,於2024年為東九龍及啟德項目邀請供應商及營運商遞交意向書,以敲定招標條款等細節。「我們聽到社會有不少聲音希望系統可以涵蓋更多範圍,包括啟德項目延伸至港鐵油塘站,以及將東九龍系統涵蓋至慈雲山及竹園一帶的建議。」

東九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就這樣福從天降,大家都期許觀塘北及安達臣石礦場這個最新的山旮旯社區所面對的交通問題將會迎刃而解。如果成功,行政長官一瞬間就解決了纏繞20多萬人多年的交通通達問題。

其實,政府不斷尋覓土地興建房屋,我們倒要思考房屋局提出「共築.幸福」策略。簡而言之,局長就是留意到市民應當擁有居住的幸福感。當然,幸福感不單止從落成大廈的設計和配套中尋覓,今日我們面對觀塘北區及安達臣石礦場山旮旯新區的交通煩惱,其實與當年慈雲山及沙田坳、梨木樹及石蔭、小西灣、天水圍、藍田山區、耀東及皇后山等等區域都面對着同一類型的問題——不妥善的規劃把城市邊緣,尤其是山區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山旮旯出來,就是指交通通達性不足、社區過於集中弱勢社群的房屋、區內經濟動力和就業機會缺乏的綜合性規劃問題。看看這些社區其實都通過了既定的城市規劃設計和交通配套的審議程序,再聽聽早上上班時間排長龍落山的居民向官員或他們家人發出最真誠的問候,我們要狠狠地想想,供應房屋就不應該因為規劃不善和盲目追求數量,而製造悲情山旮旯的新問題。

就是這樣,政府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動用2.7億元,為長官解決問題的意志和相關官員在地圖上畫幾筆的「東九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方案進行詳細設計。

究竟是長官意志還是市民期望呢?還是長官聽到和用心解決市民提出的問題?歸根究柢,你給市民一個交通不便的居住社區,市民自然會希望改善交通配套。如果為安達臣石礦場的山旮旯新區興建鐵路是從善如流,用相同的觀念,鰂魚涌站接駁康怡康山、東熹、耀東、阿公岩、東區醫院、柴灣站、並且伸延至柴灣工業區及小西灣的港島東區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應該早就落成了。本來規劃好的南區鐵路第二期就不應放在雪櫃裏面。慈雲山、梨木樹、石蔭、耀東、藍田山區及皇后山等同樣面對交通通達性不足的社區,再沒有什麼理由不興建鐵路吧 !

我們心目中想的是鐵路,政府冠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究竟我們和政府的想法是否一樣?

政府所說的「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在本質上,與現在我們乘坐的港鐵非常不同,港鐵其實是重鐵,以觀塘線為例,早上繁忙時間每小時載客量高達10萬人次。現在政府所說的「集體運輸系統」,看來最多四卡車,每卡車因為有笨重的電池在底盤,只能容納80人,每2分鐘一班間距在早上繁忙時間每小時載客量少於1萬人次,大概在運載能力上有10倍的差異。該系統覆蓋的社區,包括彩雲、三順、觀塘北及安達臣估計有28萬人居住,早上繁忙時間70%即20萬包括學生和就業居民需要離開該社區,假設該社區繁忙時間是1.5小時,政府所提出的集體運輸系統其實只能夠滿足每方向1.5萬人,早上繁忙時間雙向載客量只能服務3萬居民。

換句話說,每100名居住在山旮旯的居民只有15人能夠有幸在繁忙時間享用這個集體運輸系統,服務覆蓋率15%。其餘85%上學或上班居民其實仍然需要用自己的智慧找方法落山。

不妥善的規劃把城市邊緣,尤其是山區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山旮旯出來。(作者提供)

我們繼續探討一下「綠色」這個冠名概念,。綠色大概是指列車將會用新能源推動,屬於環保概念。但是,所謂新能源其實仍然是傳統的電力,不同的地方在於電池儲存和供應電力,有別於傳統利用供電軌道給列車直接供電。但細想一下,這根本不怎麼綠色環保,電池本身壽命就只有幾年,供電軌則可以用上幾十年,無論直接供電或者將電力儲存在電池再供應給列車,其實一樣使用市面供應的電力,環保在哪裏呢?再者,方案包括隧道,換句話說,每名乘客就要在腳底下踏着佈滿電池的底盤穿越那一公里隧道。

我看見的不是綠色,而是紅色!我有點懷疑香港將會是破天荒全球首個城市用電池推動軌道列車載着幾百條生命跑入隧道裏面!Touchwood發生意外,劇烈碰撞會令電池焚燒並且發出濃煙,乘客需要比電池燃燒速度更加迅速地逃生,這將會比英法海底隧道當年的安全逃生難題更加複雜!

港鐵是全世界擁有最多工程師的鐵路公司,同行為了減省成本都是將設計領域有發展需要時外判給合作夥伴,港鐵就獨步全球自己擁有一切的設計能力。那為何我們需要2.7億元聘請顧問公司進行詳細設計研究?

政府應該一視同仁,在所有山旮旯區域興建類似港島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的行人自動接駁系統。(資料圖片)

項目「智慧」玄妙之處就在馬游塘的土地發展權。

因為將列車駛入馬游塘,就能夠承襲土地補貼鐵路發展和營運的習慣,結果列車就不能急轉彎利用將軍澳隧道公路沿途比較寬敞的土地落山、亦不能夠服務藍田山區大多數的居民,反而匪夷所思地興建昂貴的隧道通往油塘。

當然,政府未有公布項目的估計造價,但項目本身除了7公里鐵路和1公里隧道之外,還要在總站彩虹東站及油塘東站分別興建接駁彩虹站和油塘站的行人接駁系統,另外順安站、秀茂坪站和安達站另外還要興建大量天橋和自動電梯,才能夠通達附近區域的居住板塊。估計鐵路建造、購置列車和各種系統需要每公里20-50億元,非常視乎車停在架空路軌的逃生設計,那1公里隧道需要額外花費50億元,另外接駁天橋和自動電梯系統需要50億元,無論政府怎樣分拆項目開支在不同部門,整體的發展成本估計需要240-450億元。值得與否?如果鐵路可以無需維修成本之下營運70年,用中位數345億元計算,預計鐵路每日載客量5萬人次,項目造價成本每乘搭人次27元,盤數似乎行不通。

我們當然不能夠放棄解決山旮旯區域居民在交通上的困苦,其實政府應該一視同仁,在所有山旮旯區域興建類似港島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的行人自動接駁系統,在慈雲山、彩雲、三順、梨木樹、石蔭、耀東、秀茂坪和最新的安達臣區域都應該建設天橋、自動扶手電梯和電梯等系統,並且在地契上要求不同地塊在裙樓設計上相互通達,令所有山旮旯社區可以舒適地與重鐵及旺區連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