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為西九文化區通經活脈
潘焯鴻專欄|方略
西九管理局主席唐英年先生近日為西九文化區的財困「自」療,提出短線開源增加門券票價,兩三年後開始「切豆腐式」出售土地提供生存資金,並且聲言是「最後一個推冧樓市的人」。但值得留意,這仍然是管理局單方面的情願,政府還未有積極回應。
含著銀匙羹但活得凋零
2008年西九管理局獲得一次過216億元撥款,含著銀匙羹誕生,擁有經過詳細討論而莊嚴的財務方案,當中包括預先撥款帶來投資回報和文化項目發展緩急彈性。及至2013年開始持續「財困」呻吟,現在更加可以形容為接近資金斷鏈,可再不是三兩道開源節流手段就可以重整旗鼓,天下大順。究其責,管理局強調工程價格升幅超越預期、投資收益又少於預期,結果「財困」叫足11年。2017和2021年分別經過立法會推出兩次財務調整舒緩方案,主軸是將本來屬於政府直接控制的房地產土地供應轉歸管理局以建築、營運及轉移加上分享利潤模式向市場批地籌錢,又將文化設施整合及推後落成時間,甚至放棄了部份例如黑盒劇場等文化設施,藉以改善財政營收。 這些經歷說明了一個現實,西九缺乏了妥善的規劃和監督,財務上像脫韁野馬般闖蕩,而發展上就像笨重河馬般慢活。
難為了唐唐
西九這場獨腳戲延續著先前不怎好的往績,其他管理層神隱,就是跳過技術層面的解說,直接運用唐先生個人魅力一夫當關。說白點,是次財務方案將要動用最後一根稻草—土地,還要在虛弱市道推出,看邵氏片場20億元每呎1,460元補地價那個深淵,難免有點「難為了唐唐」的感覺。就算馬上批准加票價及賣地,仍然有機會治標而不治本,就是有限的土地、有限的金錢,究竟可以再給光給熱多久?說好的文化設施發展進度一直落後,現在那216億元只發展了大約一半設施,餘下的需要另一個216億元,整個西九擁有394萬呎發展面積,那每一呎就要貢獻5,480元才能剛好為未完成的硬件設施埋單,還未計算往後每一個設施都可能出現營運虧損,就算增加地積比率,西九之路其實仍然崎嶇滿途。
遠望西九總是有點期待,跑近了只有冰冷的硬件散落在一個美麗海灣。儘管景色一流,慨嘆文化氣息就是好像無色無味。如果這一股西九感覺持續,無論怎麼樣方法泵水輸血結果只會是徒勞。接著市民還會察覺數碼港地產項目在西九橫空再現,批准的官員就要背上歷史責任。
論通達,文化區毗鄰尖沙咀和佐敦,與港島西對岸,位處維多利亞港顯赫核心位置。但市民要到訪的交通工具選擇其實不多。如果選擇步行,途中有段怪怪的死城區域,就是先前港鐵霸佔的地盤用地。每次經過,都不禁詢問為何要將珍貴土地曬太陽?好好辦個文化及表演市集,讓大眾感染文化、交流愉悅,順道增加整體人流,總好過等三跑帶來新旅客的遠願。
論用途,例如M+及故宮文化博物館巍峨屹立,但就是感受不了那股應有的文化感染力,更加沒有大眾互動參與的氣氛,反而大部份到訪的市民其實主要是享受海旁休憩美景。已經16年了吧,西九怎麼距離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樞紐這麼遙遠?夢寐多姿多彩的西九不只是文化硬件的多樣性,還要包括互動和感染力,樞紐的地位就要依靠盛事和活動耕耘,要讓人感覺到一股攝人的文化氣魄。
論管理,唐先生強調世上沒有文化設施能夠在財務上獨善其身。但先前的M+到在建的演藝綜合劇場,問題並不只是設施能否財政自立,而是打從工程管理就出現的浪費。當年M+因未有果斷應對承建商財困及妥善管理其倒閉風險,以「數人頭」方式每月冤枉傾倒數以億計金錢,現在綜合劇場亦嚴重延誤,究竟是誰之過?管理局給人的感覺就是堅持無為而治,任血流失。
論政府責任,連續兩屆發展局叫天叫地老是說不夠土地,但就偏偏忽略了這一片市中心珍罕寶藏,現在寶藏幾乎變成爛銅鐵了,弱市用這些稻草,其價值比以往所能產生的發展動力已經大打折扣,這倒不是增加地積比率就能夠完善。文化區60%發展面積就是房地產,包括住宅、酒店、寫字樓和商場,還未計會議展覽設施,本身就是活脫脫的一個地產項目。貫穿文化區地底的地庫究竟屬於商場?還是屬於文化設施?我翻閱了所有立法會文件亦無法找出準確答案。管理局祈求的不應只是財務方案獲得迅速批准,應該將詳細的財務和發展方案活現人前,讓陽光穿透,讓承諾公開,讓市民明白。不然,一個批准只會換來幾十年的負擔。
總而言之,西九管理局應該有中醫師那一種讓人健康活着的慧眼,就是要通五經、活六脈。通者血也,就是要靈巧地將真金白銀轉換成長遠的本地國際人氣人流。經脈者動力也,就是要讓文化區更加多姿多彩,用節慶、活動和盛事將不同的文化硬件設施融會聯通,就要像身體的所有器官獲得足夠養分,將人流人氣澎湃地流動,真真正正地活現出一個有生命力的樞紐。
作者潘焯鴻是「中科監察」主席、「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