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斷臂之前》確立現成藝術 從雪鏟到小便器顛覆美學定義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難懂、高深,是很多人對藝術的印象。於1917年,一位藝術大師將一件小便器用以參加藝術展,旨在打破藝術品的既定印象與規限,顛覆了當時的藝壇,這件杜尚(Marcel Duchamp)的《噴泉》已成為經典。杜尚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適逢今年是《超現實主義宣言》發表100周年,他的經典作品《斷臂之前》被放上拍場,相信會吸引到無數藏家的目光,畢竟這是杜尚最早期的標誌作品之一,比《噴泉》面世還要早,亦對現成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杜尚(Marcel Duchamp)(圖片來源:Wiki)

超現實主義得以確立,有賴於Andre Breton在1924年於巴黎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當中指出「超現實主義將夢境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消解,創造出一種絕對的現實——也就是超現實」。雖然杜尚的作品未必如他的好友達利這般有著天馬行空的畫面,但他常常將時間、空間及定律玩弄起來,令不可能化作可能,亦不會受困於任何美學或道德上的偏見,使之創作界限無窮深遠。是次介紹的《斷臂之前》之所以影響重大,因為創作年份1915年是他確立了「現成物」作為新的表達形式之時,令他將創作媒材甚至作品本身擴展至日常的普通物件,他認為藝術品並不局限於美感,如果能夠令到觀眾產生新的視角亦為藝術。

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頭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
Andre Breton《超現實主義宣言》
《腳踏車輪》(圖片來源:M+)
杜尚的工作室,雪鏟掛在天花板上(圖片來源:佳士得)

杜尚於1915年移居紐約,《斷臂之前》是他在紐約創作的首件現成物作品,事源當時他在雜貨店看到一件雪鏟,由於他本來居住的地方並不需要用到雪鏟,所以這是他首次親眼見到這件產品。他被這件新奇的工業製品深深吸引著,即使沒有用處仍買回家,將之掛在工作室的天花板之後,在手柄添上簽名和日期並寫上標題「斷臂之前」(In Advance of the Broken Arm),便完成了一件創作。可能不少人會對創作過程作出質疑,最初的藝壇當然如此,不過杜尚的重點從來都並非作品本物的美醜、簡單或複雜,而是主張「一切皆是藝術」的想法。其實在《斷臂之前》,他在巴黎已有類似的創作,將車輪置於椅上的《腳踏車輪》也是一件經典,不過當時他並未確立出現成物的概念,他將此作稱之為現成物的引子。

《斷臂之前》(In Advance of the Broken Arm)(圖片來源:佳士得)

杜尚被譽為「現代藝術的守護神」,作品時有展現出反傳統、反美學的意味,打破了當時藝壇陳舊的思想,為現代藝術打開了一道大門。《斷臂之前》體現出一件美國冬季居家必備的實用工具如何變成藝術品,當中的重點在於透過昇華概念和改變觀點,可以將物品本身的功能、用途和環境徹底分割,藉著藝術家的介入,讓人以不同的觀點去看待物品,為物品重新命名,旋即產生了新的衝擊。《斷臂之前》的誕生成為了杜尚藝術生涯中的關鍵時刻,在兩年之後他創作出《噴泉》(Fountain)延伸了《斷臂之前》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他並沒有創造它們,僅僅是選擇了它們。

《噴泉》(Fountain)(圖片來源:M+)

於1917年杜尚用化名身分遞交了一件署名的小便器予當時的美國獨立藝術展覽,其實他也是當中的委員之一,展覽規定只需付費便能參加,這件小便器卻引起了莫大爭議,但卻正中下懷,因為杜尚正是想要藉此挑戰當時藝壇的保守態度以及展覽的規則。《斷臂之前》與《噴泉》同樣地沒有被創作出來,僅僅在上面簽名,印證出藝術家的選擇比創作更重要,甚至為物品賦予新標題,那怕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都能產生出新的觀點及觀念。杜尚的反美學例子還有將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複製品加上鬍子,定下新標題《L.H.O.O.Q》,縱使是有嘲笑的意味,但杜尚並非嘲笑達文西及畫作,而是世人對美的定義,《蒙娜麗莎》作為美的典範是否神聖不可侵犯?當然,也僅有杜尚這位大師才做得出這般行為。

《L.H.O.O.Q》(圖片來源:Wiki)

《斷臂之前》本來是私人收藏,以估價高達300萬美元之姿於11月19日在紐約佳士得拍賣中亮相。是次拍賣以超現實主義藝術誕生100周年為題,同場還有另一位大師Rene Magritte的鉅作《夜幕下的獵人》和《光之帝國》。三件作品皆印證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發展並在其歷程中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