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郵政匠心推出出爐香氣「法包郵票」 或成巴黎奧運最佳手信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巴黎奧運在即,可能有些朋友不甘坐在屏幕面前收看,而會遠赴當地親身支持自己喜歡的運動員和欣賞賽事,回程時當然會精心選購手信,當地最新推出的「長法包郵票」相信會是必然之選,除了是由著名法國插畫家操刀,更是一款色香味俱全的郵票。

圖片來源:www.instagram.com/stephanehumbertbasset

在五月中旬,法國郵政(La Poste)推出了一款全新的郵票,主題選用了法國最具標誌性的文化象徵,於2022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法包,可能是慶祝「法國五月」,又或是準備即將到來的巴黎奧運,這款法包郵票都是匠心獨運的創作,因為郵票散發出的氣味,有如新鮮出爐的長法包,別具感官體驗。郵票上的法包插畫,是由著名法國插畫家Stéphane Humbert-Basset操刀,他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於聖艾蒂安美術學院畢業,擅長的媒介包括水彩、塑膠彩、油畫、拼貼、數碼藝術以至是模​​型與雕塑,他亦追求多棲生活,在創作之同時也會寫作,現時是法國新聞和出版社的插畫家。

圖片來源:www.instagram.com/stephanehumbertbasset
圖片來源:www.instagram.com/stephanehumbertbasset

至於能令郵票釋出氣味的,是一種名為「Scratch-and-sniff Technology」的技術,大家只要用手指輕輕塗抹郵票表面,有如新鮮出爐的法包香氣便會滲出,肚餓起來或許會令人垂涎。製作方法是先用微膠囊裝著法包的香氣,再與油墨一起印上郵票,由於非常精細,所以在生產過程有一定難度。除了郵票之外,法國郵政還推出了一款明信片,打開明信片會見到長長的法包。郵票於5月16日推出,當日是「The Feast of Saint-Honoré」,紀念Saint-Honoré這位11世紀的主教,傳說在他被選為主教時一道聖光降臨在他的頭上,當時消息傳回家鄉時,他家中正在烤麵包的保姆還不相信,直到用來烤麵包的果皮落地生根並變成一棵樹才體驗到神跡。後來Saint-Honoré成為了法國麵包師和糕點師的守護神,路易十四於1659年甚至下令每位麵包師傅都要在5月16日慶祝The Feast of Saint-Honoré。

圖片來源:法國郵政

法國是一個美食大國,當地飲食文化非常深厚,唯獨法包最有代表性,雖然簡單、實而不華,但卻是當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貫穿每天的早午晚,與其說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法包由麵粉、水、鹽、酵母組成,表面上簡單,卻揭示了製造食物的複雜性,包括配料和稱重、揉捏、發酵、以至烹飪,細緻的步驟代代相傳,多年來曾多次立法保護及規範製作方法,免得最傳統的製法流失。據悉在法國每天有多達1,200萬消費者購買法包,每年製作60億條,在今天已經超越國界成為了國際標誌,長法包時不時會被提議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2022年終於從候選名單當中脫穎而出被選中,證明了其影響力。

圖片來源:法國郵政

是次郵票上寫上了長法包的法文「Baguette」,是由拉丁文變化出來,與筷子是同一個字,意指長棍。長棍形狀相傳是源自拿破崙時代,由於戰事頻繁所以士兵需要一種方便攜帶的乾糧長備在身邊,將面包設計成長形,可以方便插入背包甚至褲子。另一方面,長法包雖然大件,法國人習慣是用手撕開來吃的,長形的另一個典故來自上世紀,面包是巴黎地鐵工人最愛的食物,當時會隨身帶備刀子來切面包,但當遇到糾紛時刀子很容易成為傷人武器,於是將面包改為長形方便用手撕吃。多年來長法包偶有演變,亦多次立法規限製作方式,例如在1993年定下《面包法》,明文規定要達到哪些條件才可以稱之為「法式傳統」面包,當中包括製作過程中不得有任何冷凍過程,成份只能有四種:面粉、水、酵母和鹽,並不能加入添加劑,所以長法包放上半天便會變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