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景山上 盡皆美好──瑪嘉烈醫院五十年(上)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瑪嘉烈醫院在2010年、三十五周年紀念時,曾經推出一首屬於瑪嘉烈人的院歌,名為《關愛在荔景山》,歌詞開首是「崇然佇立在荔景山上多個歲月裏」。時至今日,瑪嘉烈醫院將在明年迎來她的五十金禧紀念,這首歌勾起筆者在荔景山上不少美好回憶。

撰文:醫院管理局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羅振邦醫生

香港的老人科從英國引入,在七十年代起步。

互勉敬業 肩起付託

大家來到醫院,相信對「內科及老人科」並不陌生。原來老人科發展,始於七十年代起從英國傳入香港;而瑪嘉烈醫院在開院之初便已經成立老人科,是香港首間設有老人科的公立醫院,成為培養老人科專科醫生的大本營。可以斗膽的說,現時香港老人科的中流砥柱,例如吳有容醫生、莫俊強醫生、歐陽東偉醫生,基本上系出同門,均是瑪嘉烈的師兄弟。筆者也有幸在開院十年後加入瑪嘉烈老人科實習,從此成為大家庭的一份子。

遠近苦與甘 你我同步往

八十年代,香港老人科仍在發展階段,瑪嘉烈作爲本港老人科的先驅,亦要兼顧不同地區居民的需要。猶記得當時,老人科醫生除了在院內巡房看症,還要外出看診,遍及荃灣仁濟醫院、黃大仙醫院,甚至遠至屯門醫院,均滿布我們的足跡。雖然醫生們要四處奔波,但筆者最期待的環節,就是當年一眾醫生到南葵涌分科診所出勤後,由前輩們擔任「柴可夫司機」,中午一群人浩浩蕩蕩到美孚品茗作午餐,那動人時光令筆者十分回味。

瑪嘉烈醫院在1975年開院,是首個開設老人科及傳染病專科服務的公立醫院。

瑪嘉烈令人回味的,當然少不了當年醫生食堂的餸菜。這個食堂的名字和它的營運一樣傳奇。這飯堂名字和其中一位夥計的名字都叫「大波士」。食堂不僅讓顧客自購新鮮食材,讓他們加工,更以記賬方式,月尾靠「大波士」記憶結數。雖然我們當年不時懷疑「大波士」會不會算錯,但對於我們這些醫生來說,「大波士」的確煮出了家的味道,陪伴醫生們撐過不少捱更抵夜的當值時分。

這裡的人情味,正是員工們心繫瑪嘉烈的根本。

瑪嘉烈醫院在啟用初期只分設三座,但同一時間多個部門要投入運作,迅速為葵青區內居民服務。

未畏艱辛 同劃破黑暗

瑪嘉烈醫院從開院之初作為一間傳染病醫院,到後來發展成一所全科急症大型醫院,我們參與過眾多重大事故的救援工作。令我們永不能忘的,莫過於 「沙士」百日抗疫。

當年「沙士」來勢洶洶,港府在2003年3月27日,向瑪嘉烈醫院下達指令,轉爲專責接收「沙士」病人的醫院。縱然面對未知敵人,我們仍然迅速備戰,在短短四日內已經騰空病房,專門接受「沙士」病人,每日接收過百症。醫護並非鐵人,也有同事在抗疫期間受到感染。當年大家雖然擔憂,但並沒有「逃兵」,更有不少同事自動請纓,走在抗疫最前線。最後抗疫四月,瑪嘉烈醫院接收了全港三成的「沙士」確診病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同事們竭盡所能、上下一心的拼勁,至今仍讓筆者感到無比自豪。

早期瑪嘉烈醫院的老人科醫生除了在院内巡房外,還會結伴外出看診。

時代雖然變遷,但五十年來,同事相處融洽未變,大家均以「病人為本」、「做好工作」為目標,這份瑪嘉烈精神流傳至今,難能可貴。

(瑪嘉烈醫院將於明年踏入50周年金禧紀念,此乃〈瑪嘉烈醫院50〉系列二之一,下集有關瑪嘉烈醫院服務發展的歷史將於2025年1月刊登,敬請期待。)

醫院管理局。(資料圖片)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