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貿署長訪問|親解BUD基金僅三成獲批原因 去內地發展APP嘥錢?
疫後經濟未復常,中小企叫苦連天。施政報告提出向「BUD專項基金」注資10億元,資助本地企業發展品牌、轉型升級,又擴大「電商易」資助範圍至東盟十國。工業貿易署署長廖廣翔接受《香港01》訪問時透露,今年首三季申請宗數已高於去年全年總數約一成,惟僅三成多申請獲批,他解釋部分申請為了發展香港市場,而非對外開拓,故不符要求。
基金其中一個適用範圍是「製作或優化流動應用程式」,但內地消費者主要使用微信小程序、網購平台淘寶及京東等下單。若果容許中小企動用基金設計App會否「嘥錢」?廖廣翔僅強調審批程序嚴謹,會檢視申請項目的財政預算是否合理。
BUD基金12年共批出逾9000宗申請
中小企是香港經濟「基石」—— 截至今年6月本港共有約36萬間中小企,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98%以上,為逾120萬人提供就業機會。若不計公務員,中小企佔香港總就業人數約44%。換言之,中小企存亡關乎很多人的「飯碗」。
為了扶助中小企,工業貿易署2012年6月推出「BUD專項基金」,協助企業透過發展品牌、升級轉型,開拓及發展內地市場業務。計劃推行12年,總共批出逾9000宗申請,總資助額超過55億元。
較多申請「BUD專項基金」的行業包括製造、資訊科技、批發零售等,逾7成申請項目的目標市場是中國內地,其餘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與香港整體貿易結構相近。
首三季申請超逾去年總數 為何僅約三成獲批?
廖廣翔接受《香港01》訪問時形容基金「極其受歡迎」,2024年首三季接獲5,150宗申請,較去年同期上升60%,當中約37%申請獲批,涉及約11.8億元。申請數字亦高於2023年全年總數的4,739宗,其中約35%申請獲批,涉及約11.5億元。
被問到約七成申請未獲批的具體原因,廖廣翔回應稱基金目的是協助中小企開拓內地及海外市場,「例如只做本地市場就不符合」。
BUD基金加碼注資 看準東南亞電商發展
因應申請反應積極,當局逐步擴展資助範圍。新一份《施政報告》交代最新的放寬指施,提出向基金注資10億元,將「電商易」資助範圍由中國內地,擴大至東盟十國,以及資助企業推行綠色轉型項目。
被問及「電商易」範圍擴展的原因,廖廣翔指近年東南亞電商領域發展蓬勃,單計2023年東南亞八大電商平台商品交易總額(GMV)高達1,146億美元,同比增長15%。
東盟係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香港又係發展成熟嘅經濟體,一定要做發展快嘅市場。
境外運作企業不合資格申請 廖廣翔:涉及公帑
上月立法會討論「BUD專項基金」時,有議員為申請失敗的企業發聲,提到不少擁有香港註冊商標及其他知識產權的企業,因在內地及海外運作,無法成功申請基金。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當時表明無計劃放寬要求。
有份審批基金申請的廖廣翔表示,企業在港實質經營才合資格,因基金「涉及公帑」,故批出資助時需考慮香港整體得益。
資助製作App惟非內地網購主流 如何善用公帑?
既然「涉及公帑」,基金運用是否恰當受到關注。記者留意到官網內地計劃的「電商易」一欄中,資助用途建議包括「流動應用程式製作/優化」。目前內地消費者網購主要透过微信小程序、淘寶、京東等下單,發展零售用途的App在內地並非主流。假如容許中小企動用資金設計App發展內地市場會否「嘥錢」?應如何確保基金「用得其所」?
廖廣翔沒正面回應用途建議,不過強調審批程序嚴謹,譬如會檢視申請項目的財政預算是否合理、基金會分期批出而非「一次過」,還會監測項目進度、實地審查等。
避免同一項目申請多項支援計劃
廖廣翔又說工貿署會不時檢視各項支援中小企計劃,能否發揮作用,除了「BUD專項基金」,政府主打的其餘兩個支援中小企計劃,包括「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EMF)」及「工商機構支援基金(TSF)」,署方會避免同一項目同時申請多項計劃,三項計劃目前運作平穩。
有企業用基金研發微信小程式 半年內生意增三成
從事皮具保養翻新的革匠萊比斯公司,是「BUD專項基金」受惠者之一。負責人潘穎安早前為開拓內地市場,深知內地網購主流使用微信小程式,故申請基金研發,在線上售賣皮具。
「公司係香港有APP,但內地消費者多用小程式同公眾號。」潘穎安說,公司的微信小程式出爐不到半年,銷售額就提高了三成。疫情期間,消費者期望皮具衛生,潘穎安便申請基金研發消毒機,故疫情中後段公司銷售額仍較初期增長三成。
「BUD專項基金」自2022年11月7日起,每間企業累計資助上限由600萬元增至700萬元,獲批項目上限60個增至70個。潘穎安憶述,公司2019年至今申請了三次「BUD專項基金」計劃,獲得資助額共200萬元,形容「如虎添翼,已成功轉型到內地市場」。
至於申請心得,他提出三招:「預算要準確;做好發展規劃,確認最快盈利點,同埋資料要好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