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日撤換以色列防長:內塔尼亞胡終於等到特朗普
11月5日美國大選當天,以色列也發生政壇巨變: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以「不信任」為由,撤除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職務。
內塔尼亞胡表示,自己與加蘭特在軍事行動上存在重大分歧,雖曾多次嘗試彌合差距,但差距愈來愈大。內塔尼亞胡又批評,問題以一種不可接受的方式讓公眾知悉,且更惡劣的是遭敵人幸災樂禍,並從中獲得很多好處。
而加蘭特也不甘示弱,於當晚召開記者發布會,公開自己被解職的3個原因。
首先是極端正統派入伍問題。加蘭特稱自己絕不允許有關正統派免於入伍的「歧視性、腐敗的法案」獲得通過,「每個人都必須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並參與保衛以色列的使命」。
再來是人質問題。加蘭特強烈暗示,以色列應該優先考慮達成停火協議,將剩下的101名人質帶出加沙,即使這樣做意味著哈馬斯將能在加沙地帶倖存。「拋棄人質的傷害,永遠無法彌補」 。
最後是究責「阿克薩洪水行動」。加蘭特呼籲政府對去年10月7日的哈馬斯閃擊進行調查,表示需要了解真相並汲取軍事、政治和安全教訓,這是以色列軍隊應對未來挑戰的唯一途徑。
加蘭特接著哽咽表示,保護以色列安全是自己一生使命,但「道德黑暗」已經席捲這個國家。而隨著免職消息曝光,以色列各大城也出現了示威活動,與慶祝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的標語形成鮮明對比。
顯然,內塔尼亞胡選在美國大選當日動手並非偶然,除了雙方積怨已深外,也帶有一定的政治算計。
內塔尼亞胡的政治盤算
首先是內塔尼亞胡的政治考量。從操弄權術的本領來看,內塔尼亞胡無疑是經驗豐富、極具政治手腕的政治人,其領導風格堅定且強硬、善用分化策略和盟友關係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所以能長期掌控以色列政壇並且多次出任總理。但這隻「九命怪貓」近年遭受不少挑戰,其中包括法律糾紛(例如腐敗指控)以及來自不同政治派別的壓力,確保內閣團結和權力於是成為內塔尼亞胡的心病,尤其是在國防這個關鍵領域。
不論是任何時期,國防部長都是以色列安全機構的核心人物,擁有重要的軍事決策權。而加蘭特作為前高級軍事將領,也曾被認為是內塔尼亞胡的忠實支持者,協助他處理巴勒斯坦問題和以色列安全事務。但隨著內外政局變遷,加蘭特逐漸與內塔尼亞胡漸行漸遠,例如早在2023年3月以色列爆發司法改革爭議時,加蘭特就曾因反對強推改革而遭解職,但在民眾群起示威下,內塔尼亞胡只能被迫同意加蘭特復職,不過這不表示兩人嫌隙從此消於無形。
2023年10月加沙戰爭爆發後,加蘭特雖一度服膺內塔尼亞胡領導,但雙方關於人質、停火的分歧持續浮上檯面,而這種分裂明顯衝擊了內塔尼亞胡威信,對後者來說,這無疑是新仇舊恨一起發酵,加蘭特非除不可。因此早在今年9月,以色列各大媒體就已盛傳加蘭特將被解職,只是當時以軍尚未入侵黎巴嫩、加沙戰略泥淖則持續難解,直接撤換防長或許太過難看,所以才拖到今日。
從內塔尼亞胡的個人視角出發,解僱加蘭特首先可被視作清理內部潛在對手的手段,以確保自己的權力基礎不被削弱,並向其他內閣成員發出明確警告。此外,內塔尼亞胡的領導風格強硬,傾向採取強力措施壓制巴勒斯坦,但加蘭特可能相對保守與慎重,因此才會有今日的「總理防長不同調」場景。而通過撤除加蘭特職位來減少政治掣肘,內塔尼亞胡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對巴勒斯坦的強硬立場。
而從穩定執政聯盟的視角出發,以色列採取比例代表制、政黨派系林立,往往需要組建多黨聯合政府來取得議會多數。在這種情況下,內塔尼亞胡必須在不同派系間尋求妥協,才能維持執政聯盟的穩定性,例如取悅當今與他共同組閣的極右與宗教小黨們。而加蘭特在國防事務上的務實與安全優先立場,可能與極端小黨的激進主張產生矛盾,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內塔尼亞胡動手的誘因,以安撫其他激進派系或鷹派勢力。
為什麼在美國大選當天動手
而之所以選在美國大選當天動手,內塔尼亞胡應有兩重考量。
首先是對美傳遞自己的強硬立場。眾所周知,美國一向是以色列的最重要盟友,加沙戰爭能打到現在,華盛頓的軍事和外交支持至關重要。而美國兩黨的對以支持雖然總體穩定,拜登(Joe Biden)政府與內塔尼亞胡的關係卻一直相對冷淡,主因在於,相較於特朗普與共和黨,作為民主黨人的拜登還是更注重人權和以巴和平進程,拜登甚至在選前表示,以色列若不開放更多援助進入加沙,美國可能削減對以軍事援助,媒體上甚至一度有「拜登更偏好加蘭特當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更在等特朗普勝選」等傳言。
從這個背景來看,內塔尼亞胡選在美國大選當日撤換防長,可能意在向美傳遞明確信號:不論誰勝選,以色列都不可能調整現有立場、不會在安全問題上輕易妥協,也不會給加蘭特「更上一層樓」的機會。雖說從結果來看,特朗普旋風橫掃各大搖擺州,但選前民調畢竟還是呈現雙方勢均力敵,內塔尼亞胡恐怕也不能確定特朗普必然當選,所以會有這層擔憂。
再來是盡可能降低內外政治衝擊。內塔尼亞胡顯然知曉,美國總統大選會是當日的全球媒體關注焦點,與之相比,以色列內部的人事變動恐怕相對無足輕重。選在這天動手,以色列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各方的質疑與譴責;而即便最後是賀錦麗(Kamala Harris,又譯哈里斯)勝選,拜登政府也會先專注國內大選結果,對以色列內政的介入程度相對有限。
當然由加蘭特的民間威望來看,內塔尼亞胡此舉不可能船過水無痕,還是會在以色列內部引發輿論風暴。一來加蘭特的「停火換人質」方案確實有不少輿論支持,二來內塔尼亞胡如此行事可能激發部分民眾對於總理操弄權術、用戰爭維持政權的不滿,三來加蘭特與以色列軍方保持緊密聯繫,內塔尼亞胡此舉可能在軍方中引發不安情緒。
特朗普將持續鞏固美以互動
不過整體來說,特朗普勝選還是內塔尼亞胡的一大利多,這也讓撤換防長一事顯得不那麼嚴重。
首先是美以政軍聯盟的再鞏固。在前一任期內,特朗普就曾大力支持以色列,包括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推動以巴「世紀協議」、促成「亞伯拉罕協議」等多項歷史性舉措,都在國際引發爭議,卻也得到以色列政府和部分民眾的高度讚譽。而特朗普未來再度執政,預計也會重拾類似政策,繼續對以軍援、並以更強硬方式壓制巴勒斯坦,進一步強化美以聯盟。
接著是重申美國在聯合國及國際機構的對以支持。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就在聯合國和國際場域中頻為以色列站台,反對多項針對以色列的決議。未來特朗普還是會繼續這種政策,強力支持以色列,對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親巴立場」,有效減輕以色列在多邊外交場合的壓力。當然這種作法拜登政府同樣不缺,只是姿態有些尷尬,特朗普上任將能更加理直氣壯。
再來是確保以色列右翼的政治能量。上一任期,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為以色列右翼注入不少能量,內塔尼亞胡也能用種種外交成果說服民眾:壓迫巴勒斯坦、種族隔離都不會影響美以關係,也不會對以阿和解構成干擾。特朗普這次再當選,如果繼續為以色列右翼提供外交與政策支持,內塔尼亞胡或其他強硬派領袖將更有自信,不僅加沙問題不會讓步,也會繼續推行定居點的擴張,並且對內進一步壓制左翼聲音與影響力。
最後是支撐因為戰爭而失血的以色列科技業。美國企業在科技和創新領域的投資對以色列極具戰略意義。特朗普執政後,可能會鼓勵美國企業加大在以色列科技領域的投資,尤其是人工智慧、網絡安全、醫療技術等領域,更多的美國投資將進一步鞏固以色列作為全球創新中心的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衝戰爭影響。
整體來說,撤換加蘭特是內塔尼亞胡長期心之所向,美國大選剛好給了他動手契機;而特朗普的確定勝選,不僅讓這件事顯得無足輕重,也讓內塔尼亞胡有了更強硬底氣,並讓加沙和平變得更加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