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禁令升級 蘭德智庫:台灣晶片優勢有利維持兩岸微妙平衡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大選倒數計時,來自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高層代表團低調訪台,並在台灣大學舉辦了一場針對半導體技術和國家安全的研討會,探討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及其影響。蘭德智庫高層指出,對中國晶片技術的抑制中,針對荷蘭極紫外光(EUV)設備的出口禁令最為關鍵。蘭德的專家認為,這一禁令大大阻礙了中國在高階製程上的技術突破,尤其是在7奈米以下的製程技術發展上,面臨顯著挑戰。

台媒《風傳媒》報道,這場為期三天的交流活動由蘭德總裁暨執行長馬西尼(Jason Matheny)率團,包括高層學者及專家組成的團隊,不僅與台灣政府高層會面,還與台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的學者們深度對話。這次由蘭德和台大合作的「世界與中國」項目,旨在探討科技、國家安全及兩岸關係等議題,成為觀察中美競爭及台灣在其中地位的重要窗口。

2022年9月14日,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在台灣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AP)

在10月23日的公開討論中,蘭德的專家們特別提到美國晶片出口管制政策,強調美國的目標並非要完全封鎖中國的技術進步,而是希望透過延緩中國高階AI晶片的發展進程,以爭取美國及其盟友在AI和其他高科技領域的時間優勢。特別是針對極紫外光微影設備的禁運,使得中國在先進製程上面臨瓶頸,無法有效進行3奈米以下的製程生產,從而延緩其半導體產業的整體升級。

蘭德專家指出,AI技術需求的增長給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了更大壓力。以美國科技企業如甲骨文(Oracle)和微軟(Microsoft)為例,它們正在大力發展大語言模型,這類人工智能技術的進展依賴於大量高階AI晶片的支持,需要數十萬顆晶片和龐大的數據中心來進行運算。反觀中國的AI技術,儘管華為推出了910B晶片,但仍難以完全滿足更高階的技術需求,這意味著在美國禁令下,中國的AI發展將受到制約。

新冠疫情期間爆發的晶片荒,曝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脆弱,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多國均正部署減少對台灣和南韓依賴。例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建議斥資500億美元支持本土半導體生產。(Reuters)

與會學者和產業專家也深入討論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在這一競爭格局中的作用,特別是台灣在晶片製造上的技術領先,使其在地緣政治中具備了「矽盾」的戰略意涵。專家們認為,台灣不僅擁有全球最尖端的晶片製造技術,其高精密度的產能使得美國與盟國在技術發展上能保持優勢。然而,中國在28奈米及以上的成熟製程已經相對自足,並且正在積極研發更高階的技術,這對於台灣是否分享技術構成潛在威脅。

2024年8月20 日,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圖為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出席儀式。(Reuters)

蘭德的專家特別提到,兩岸的經濟互賴程度高,尤其是在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方面,台灣若選擇支持中國大陸的技術需求,或可能導致這些先進技術被用於軍武的AI應用上,增加對台灣自身的風險。在場的一些產業界人士則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依賴程度高,因此,台灣的技術優勢有助於維持一種微妙的戰略平衡,不至於將雙方推向激烈對抗。

此外,有學者擔心美國對中國AI晶片出口的管控,或將引發中國加速尋求技術自給自足的步伐,推動官方在國內投入更多資金發展半導體及人工智能。這也顯示出中美科技競爭不僅僅是科技層面的競爭,背後還牽動著兩國間的長期國際關係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