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與中國為鄰很幸運」 金燦榮:中國對避免三戰爆發負特殊任務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28日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呼籲「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應當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攜手共進。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表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是對西方強權政治的一種否定,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思想當中的陰陽觀,「一個小國與中國而不是其他大國做鄰居,某種程度上說是非常幸運的」,中國對避免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負有特殊責任。

6月28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外交部)

金燦榮28日接受內媒《觀察者網》專訪時表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對西方自近代數百年以來強權政治的一種否定,代表了一種道德進步,雖然部分原則到今天也很難完全實現,但它確實代表著進步的方向。

金燦榮介紹,源於西方霸權國家內部的分贓不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先後引發兩次世界大戰,時至戰後,「西方」內部又分成了東方與西方,形成冷戰間兩大陣營的對立;「西方內部的矛盾結合中國革命的成功、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客觀上為走中間道路的國家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發展空間」。

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資料圖片)

「我們反對你說拳頭大就有道理」,金燦榮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方面為第三世界國家在外交場合堅持本國立場、反擊西方霸權國家提供了一種法理層面的依據;若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則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後對維護國家主權與戰略獨立性的追求,代表新中國跳出歷史局限(數千年來弱肉強食的行為邏輯)、跳出東西方陣營對立(追求各國共存)的一種獨立見解,充分體現了新中國的戰略自主性,也是中國戰略藝術的體現。

1950年代初,周恩來(左)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此與其他國家打交道。 圖中為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網絡圖片)

對於中美外交世界觀的區別,金燦榮自言,「一個小國與中國而不是其他大國做鄰居,某種程度上說是非常幸運的」,並稱亞太地區依然相對和平,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隱忍與戰略智慧。

金燦榮表示,中國主動提出的一種新的國際關係行為原則,它跟過去西方的殖民主義思維是對立的,這肯定反映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哲學上的特點。不同於西方的一神教哲學強調二元對立,中國哲學強調陰陽合一、二元統一,中國人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有陰有陽,相互損益,不可強行脫離,講究和而不同。

為更好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習近平在會上宣布,中方將設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並提供10萬個研修培訓名額。(中國外交部)

專訪中,金燦榮特別提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映更多的是中國傳統思想當中的陰陽觀。「這種思想在具體政策上面的表現就是尋求和平共處,用通俗的話說是湊合著過,你沒事老想著消滅人家幹什麼。就算你一言不合把別人滅亡了,自己也會受到各方面損失,遲早也要衰敗。」

在哲學精神之外,金燦榮認為,要堅持這些原則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是要靠實力甚至暴力來支撐:如果沒有維護和平的能力,那麼嘴上說堅持原則就是在講空話,為了堅持和平共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負有特殊責任。

1901年美國漫畫家普格(John Samuel Pughe)諷刺歐美列強如何自視為母雞,競相搶奪中國這顆巨卵,美國與日本則在右後方覬覦觀望,凸顯帝國主義的貪婪。(History Today網)

首先,對中國來講,除了在國際舞臺上強調這些原則外,一定要搞好國內的發展建設。當中國自己出了問題,就會給美國可趁之機。「美國現在不斷出手『整』我們(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它的判斷,即認為中國經濟形勢不好,可以乘勢欺負」。

因此,金燦榮強調,中國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者,一方面肩負特殊責任,另一方面也要持續提升自身能力,關鍵是要把國內經濟搞好。對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踐,金燦榮樂觀認為,中國現在正在加強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而且肯定比過去有了長足的進步,「已能不怒自威,很好地維護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