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術酒吧」在北上廣走紅 酒吧如何談學術?
據《央視新聞》報道,今年以來學術酒吧走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大城市興起。主講人多為人文社科領域的青年學者,觀眾則大多為年輕人。
貼近生活的選題與高質量的討論
《央視新聞》報道,北京一個學術酒吧的組織者張家寧表示,他研究生畢業時,學術酒吧開始興起。正好他認識不少博士和青年學者朋友,於是同幾個朋友組成一個臨時小團隊,與其他酒吧合作舉辦活動。
第一期活動,張家寧邀請了一位北京大學哲學系和牛津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從立「flag」又打破「flag」談起,討論「不自制」的本質和因果機制。張家寧一度擔心沒人參加,沒想到最後來了六七十人。從那以後,他們保持着每周至少一期活動的頻率,至今已舉辦了十八期。
具體選題上,他的要求是足夠有趣,並且與大家的生活貼近,例如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分享《從攝影救國到自拍打卡——近代中國西北旅行攝影的文化變遷與現代反思》,從自拍打卡切入觀察近代中國;《黑神話:悟空》爆火後,他們邀請《西遊記》研究學者分享《取經路上的現代迴響:〈西遊記〉的精神底色與文化符號》。
除了高質的內容,張家寧還追求高質的討論,兩個小時的活動,通常會留一小時用於主講人分享,之後一小時用於觀眾討論。
每周一場的活動,佔據了張家寧和團隊成員的許多精力,而團隊成員很多都是利用工作後的時間投入活動組織,每場活動的門票收入,去掉各種費用,只能剩下幾百塊人民幣。但張家寧表示,雖然沒有掙到錢,但很有成就感。
關注如何將研究與大眾關心的問題相關聯
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陸子奇剛剛成為一所大學經濟學院的老師。在朋友的邀請下,陸子奇在上海的學術酒吧分享了《博弈論視角下的社會文化》。
以往這樣的分享主要通過互聯網,或者以人際網絡組織起來的線上小型分享會,像學術酒吧這樣線下面向大眾的活動十分難得。在他看來,將自己經過研究得來的成果與大家分享,不僅能讓大家了解這些知識和生活之間的關聯,對於大家理解社會和生活也會有一定幫助。
此外,在討論時,觀眾會提出許多問題,在陸子奇看來,觀眾從生活角度告訴他,普通人關心的是哪些問題。這讓他意識到自己此前研究忽略的一些問題,也讓他在未來的研究中,更加關注如何將研究與大家關心的具體問題相關聯。
在陸子奇看來,離開學校後,深入交流思想文化的機會變少了。隨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家對學習知識、交流思想的需求在增加,學術酒吧應運而生。
想跳出信息繭房
從事拓展現實相關工作的理論物理碩士小步,在一場題為「我們的人生為何需要哲學?」的學術酒吧活動中提問:如果人工智能能夠做越來越多人類能做的事,人類該如何去確定自己的獨特性?
他說:「我想獲得新的信息,拓展一下眼界,啟發自己的思考。」他也希望通過這類活動,跳出信息繭房。
「在網上刷到的內容都是被算法訓練過的,全關了算法又沒有什麼想刷的欲望,很難找到自己之前沒關注過但其實會感興趣的內容。」學術酒吧隨機的主題給了他新鮮的選擇。與互聯網上的獲取信息相比,在他看來,與專業研究人士深入的面對面溝通,才是觸發靈感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