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有自信統一的歷史使命 賴清德有台獨使命嗎?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賴清德上任後,近月面向北京發表一系列兩岸論述,透露出對中國大陸推動「國家完全統一」的高度警戒。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本月14日接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中,重申台灣不會屈服於北京的軍事威脅,但也坦言國家主席習近平遂將兩岸統一視為歷史使命。然而,邱垂正的發言背後,實際承認了台灣面對中國大陸時的某種不安與脆弱,特別是當北京明確宣示兩岸統一的歷史目標時,台灣的官方表態便只能陷入防禦姿態。

習近平的歷史使命觀:自信與堅定

自習近平上任以來,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兩岸統一的重要性,最具標誌性的莫過於201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講話。習近平會中明確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一表態不僅彰顯了北京的決心,更揭示了兩岸問題在中國國家戰略中的核心地位。習近平以「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作為歷史使命,並且強調這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資料圖片)

這種論述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將兩岸統一與中國內部的政治穩定、國際地位的提升緊密相連。習近平的「歷史使命觀」相當程度源於中國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思想,這種文化背景賦予了他推進兩岸統一的道德與政治正當性。因此,當台灣官員如邱垂正般指控習近平追求統一是為了延任或鞏固領導地位時,實際上這種說法未免過於簡化。習近平針對台灣問題發表的統一論述,實則超越了個人的政治生涯,而是中國長期戰略中的核心一環。

賴清德還有台獨歷史使命?

相較於習近平敢言說、敢付諸實行的「歷史使命觀」,處在對立面的賴清德,在台獨問題上的立場則顯得飄忽不定。高調自詡「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從政以來,對於台獨立場的調整與模糊化,實際上「族繁不及備載」。

回首從政前半葉的賴清德,明確主張台獨以及制定新台灣憲法,但反對與中國大陸進行軍事對抗。然而,從2014年他以時任台南市長身份訪問上海時提及「台獨是尊重台灣人民的主張」,到2017年以台灣行政院長身份自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但強調「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需另行宣布獨立」,2019年後,則多以「台灣已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替代。

時間直接拉到去年8月,彼時已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賴清德於台媒政論節目接受專訪,又再調整了他身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台獨定義,稱「台獨是指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至去年12月30日,賴清德在台灣總統選舉電視辯論會面對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詢問時,再度調整了他對於台獨的定義,明確表示「台獨的定義是海峽兩岸互不隸屬」。

就不斷翻新、重修台獨定義的變化來看,賴清德與其自詡「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不如說是「百變的台獨工作者」,甚至是台獨魔術師,在不同時空,他的台獨定義都有所不同,但不變的趨向是,賴清德口中的台獨,已與國際法所理解的「獨立建國」四個字漸行漸遠——這種變化並非源於「務實」,而是基於政治上的取巧與迂迴。賴清德明知台獨的實現面臨國際與兩岸現實的重重阻力,卻未能在台灣內部提出一個具體且可行的台獨方案,根本原因在於現實迫使賴清德了解到,台灣獨立建國幾無可能,同時,也因為賴清德缺乏了對台灣、乃至於基於台獨的歷史使命感,不具有信仰,又如何懷抱?

賴清德過去自詡「務實台獨工作者」,再於辯論會上新釋「台獨定義」。(TVBS Youtube直播截圖)

是以,包含台灣獨立建國、制定新憲法、實現「正常國家化」的追求等等,對於賴清德來說只是政治舞台上的一場表演。儘管他被獨派寄語「台獨金孫」封號,但這個「金孫」缺乏台獨歷史使命感,從未真正付諸實踐,也未能提出清晰的路線圖。淪落到如今,只能再改以兩岸「兩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平替」台獨上市,其說不出、做不到任何能達到匹配台獨歷史使命高度的作為,故只能頻繁轉換概念、重新定義,以求在台獨支持者的期望道路上繼續苟活。

沒有信仰 何談使命

在這樣的對比下,習近平與賴清德在「各自的歷史使命感」上的差距極為明顯。習近平敢於大聲宣示「國家完全統一」的歷史使命,並且具體推動各種政策來實現這一目標,無論是軍事演習、法律戰,還是國際外交壓力,都顯示出北京在統一問題上的自信與堅定。而賴清德則在台獨問題上反覆遊走,無論是在「兩岸互不隸屬」的論述上,還是對於台獨定義的反覆修正,都顯示出他在面對北京與國際壓力時的政治疲軟與缺乏方向感。

賴清德的這種「百變」立場,恰恰反映了他在台獨歷史使命上的虛無。對於一個追求台灣「正常國家化」的政治人物來說,真有台獨的歷史使命,應該是清晰且具有執行力的。然而,賴清德無法如習近平般大聲說出自己的歷史使命,這既是由於台灣內部對於台獨的現實壓力,也反映了他自身政治信仰的脆弱。一如前述,沒有信仰,又何談使命?賴清德在這方面的無力,無疑讓台獨運動前景更加黯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6月21日下午在國台辦連袂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網絡圖片)

陳水扁前車之鑑 賴清德來日可追

縱然賴清德在今年初的台灣大選中少數勝出,表明他的台獨主張儘管不堪,但在台灣內部仍能得到一些支持與認同,但選民也奈何不了他未能真正實現任何具體的台獨成果。

試想,倘若賴清德從政也有其「歷史使命觀」,那該會是什麼樣?那也當是台灣獨立建國,建立自己的國號、制定新憲法,實現其「正常國家化」的追求。然而,賴清德已一如過往徹底崩潰的陳水扁,政治囈語著那句經典清宮劇的台詞一般:臣妾做不到啊!

猶記得陳水扁在任內,對於支持者期待其推動台獨事業,陳水扁是這樣說的:「我不能夠騙自己,也不能夠騙別人,我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在我的任期之內要把台灣的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我做不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陳水扁的前車之鑑,賴清德來日可追。在不久前的台灣雙十場合上,新聞捕捉陳水扁以卸任元首身份列席,再將畫面帶到台上慷慨激昂闊論「新兩國論」的賴清德,這只不過是一個與另一個假性台獨政治工作者挾帶不存在的歷史使命觀上任,複製又貼上的一則台獨笑話罷了。

事實上,正如過去陳水扁任內所言,「我做不到」,台獨問題在賴清德手中也陷入了同樣的困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成為了他在台獨歷史使命上的真實寫照。

10月10日,蔡英文與陳水扁出席台灣總統府前雙十典禮。(台灣總統府提供)

然而,反觀習近平的統一歷史使命,由於賴清德及台灣內部政治的無力,北京反而獲得了更多的戰略優勢。台灣內部台獨論述的分裂與模糊,讓北京在推動兩岸統一進程時,顯得更加從容不迫。習近平的自信,甚至可謂「霸氣側露」,與賴清德的壯膽式喊話,實則猶豫不決,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也讓兩岸統一的可能性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大。

台獨不能 促統有功

總的來說,台獨運動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老一輩的台獨人士曾滿懷希望地栽培了賴清德這位「台獨金孫」上位,期望他能夠承擔起台獨的歷史使命。然而,現實卻是賴清德在國際和兩岸現實政治的壓力下,逐漸將台獨的歷史使命變為一場虛無的政治秀。最諷刺的是,正是因為賴清德無法實現台獨歷史使命,反而給了習近平更多推動兩岸統一的機會:賴清德不僅未能為台獨運動注入新的活力,反而為兩岸統一的歷史進程鋪平了道路。這恐怕是過去幾十年來,台獨運動中最令人感到諷刺的一幕。當台灣的「台獨金孫」無法實現歷史使命時,北京的「統一大業」卻在穩步推進,這正是兩岸政治人物在歷史使命感上的最大差異。

是以,綜觀兩岸未來走向,在賴清德的「務實」與習近平的「自信」對比下,若謂賴清德還有其歷史使命,也或將是「台獨不能,促統有功」。當北京擁有自信推動統一的歷史使命時,台灣的領導者是否還能提出一個足夠強大的信仰與使命來應對?從目前的情勢來看,答案已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