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影評:被賦予現代視覺的四姊妹 是追尋女性自主的最佳解答
繼1994年女導演Gillian Armstrong後,時隔25年《不得鳥小姐》(Lady Bird)導演姬達嘉域(Greta Gerwig)執導新版《小婦人》(Little Women)改編電影,不僅找來曾合作過的茜爾莎羅倫(Saoirse Ronan)、添麥菲查洛美(Timothée Chalamet)飾演Jo與Laurie,更在諸多部分以自身觀點與現代視角重新詮釋經典名著。
每個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版本的《小婦人》。
與原著不同的是,本次除了以時空交疊手法使重心聚焦於童年和成長後的對照,編導也將Amy(佛羅倫絲佩芝 飾)詮釋成更接近現代化的女性面貌,不僅為March一家帶來新的火花與情感,同時使女性獨立、思想加倍濃烈。
文本透過四姐妹的成長歷程呈現豐富的人生階段及感悟,無論是Jo的自由;Meg(愛瑪屈臣 飾)的理性;Beth(伊麗莎史格倫 飾)的現實;Amy的大膽和追尋,愛、包容、和解始終離不開她們一家,同時濃烈的情感造就Jo所留下的經典名句:家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不可忽略的是,時代洪流之中女性如何找到自主權,電影給出了具有說服力及關懷的解答。Jo在故事中獨樹一格,她憤世嫉俗、離經叛道,卻擁有堅持理想、掌握自我的存在理念,她留下了至今仍發人省思的女性共感,留下炙熱、高度的尊嚴野心。而在本次改編中能與Jo競爭的Amy,多了一些倔強與自信。她在自我能力上發揮得不遺餘力,她學習、努力,為了爬上更高的地位,同時她不失自我性格與初心,成為討人喜歡,同時大放異彩的獨立女性。
另外,Laurie一角,就如陪伴着女孩們的你我相同,會對她們迸出人道情思,會想在她們遭遇困難時伸出雙手,也會因她們的成長而感到雀躍。然而他也成了文本內父親外的男性影響,沒有權力,只有平等,他的一切為女孩帶來個體之外的省思,帶來自主權的追求與覺醒。
而談及原文名稱「Little Women」,其實是泛指青少年步入成人時期的關鍵性轉變,實際與描寫年輕已婚女子的「小婦人」詞彙無太大相關。(此次電影的台灣譯名《她們》,一方面可視為和改編一同帶來新的詮釋,一方面或許也可作為長久以來翻譯迷思的突破吧!)
【本文獲「躲在電影裡的詩人」授權轉載,原文:詩人影評|《她們》:她們,讓女性大放異彩、自身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