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尼與我】故事啟發自熊啤啤 背後仲有段溫馨父子時光

撰文:施玲玲
出版:更新:

成長是個模糊的概念,回過頭來已經到了可以隨心所欲買玩具的年紀,能負擔得起麥當勞放題,應該已足以令3歲的自己感到吃味,只是今日的你卻已不再為達到這些簡單的「心願」而滿足。如果自覺被生活瑣事壓得唞不過氣,便不能錯過本周新片《維尼與我》,這個很多人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伴」的故事背後,除了童年回憶,其實還有一段溫馨的父子情。

《維尼與我》中,正當已長大成大的Christopher面對大人的煩惱,兒時玩伴小熊維尼又突然蒲頭。(劇照)

陪伴幾代人成長的小熊維尼今年再次推出真人版電影《維尼與我》,由《小飛俠前傳之魔幻童心》大導演馬克科士打(Marc Forster)執導,神級還原小熊維尼同一眾人氣角色,電影講述羅賓他長大後擁有自己的家庭和女兒,卻因生活壓力而逐漸感到迷失。此時,他兒時的小玩偶小熊維尼及一眾好朋友包括豬仔、跳跳虎及咿喲等竟突然來到城市找他,更各出奇招,決心要喚醒羅賓的童心及善良開朗的一面,更讓他重新建立與家人及女兒的親密關係!

小熊維尼的原型。(網頁截圖)

羅賓和小熊維尼於英國作家艾倫·亞歷山大·米恩(A. A. Milne)1924 年出版的著作《When We Were Very Young》首次登場,這本關於一個無憂無慮的小男孩,他喜歡蜜糖的熊仔,與其他來自百畝森林的動物朋友的故事書,配上 E.H. Shepard 經典的插畫,長久以來一直都是深受歡迎的兒童書。

不過比起友誼,小熊維尼其實因為父子情而衍生出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艾倫因為在戰事中受傷,兼患上創傷後遺症,退役後決定舉家遷離倫敦,搬到安靜的郊外農村中避世,跟小名Billy Moon的獨子Christopher Robin經常一起在森林中探險,兩父子在那裏渡過了無數個愉快的下午,很多時帶着他的動物公仔。

《小熊維尼》一眾角色至今仍深受大人小朋友歡迎。(劇照)

這段親子時光啟發艾倫創作詩篇和兒童文學,記錄了不少親子相處的細節,當中透露了小熊角色最初名叫「Mr. Edward Bear」,後來一次艾倫帶囝囝到倫敦動物園遊玩,在那裏見到一隻來自Winnipeg的黑熊「Winnie」,之後Christopher就決定把自己的熊啤啤改名為Winnie。而「Pooh」的由來,則是源自一隻Christopher每天早上餵食的天鵝,沒有等到牠的日子,Christopher就會發出「Pooh!」的聲音。

而小熊維尼的故事的成形,亦多得小小的Christopher,艾倫曾在散文中分享,囝囝會拖着被重新命名為「Winnie the Pooh」的熊啤啤落樓,扭計要爸爸一再編出關於小熊的故事,才激發他想出為食維尼如何從蜂窩偷蜜糖,又或在泥漿中滾來滾去扮雨雲,無聊時又會作曲打發時間,雖然小熊未能成功偷到蜜糖,卻獲得全球粉絲的喜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