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沒資格買樓的一代人
買樓定唔買樓?定系買一個供唔起嘅納米單位呢?幾廿歲人同阿爸阿媽住反而仲開心?呢幾個人雖然冇做樓奴嘅資格,但佢哋相信自己揾到生存嘅方法。
買樓定唔買樓?定系買一個供唔起嘅納米單位呢?幾廿歲人同阿爸阿媽住反而仲開心?呢幾個人雖然冇做樓奴嘅資格,但佢哋相信自己揾到生存嘅方法。
由去年10月至今,本港短短4個月就發生至少5宗嚴重的棚架工業意外,釀成2死13傷,令社會再次關注搭棚業的問題。縱觀歷來多宗棚架意外,不難發現意外成因總與工人疏忽、安全裝備失靈、連牆器(即拉掹)無故被剪走有關,為什麼這些職安問題始終未能改善,而導致意外頻生?更加不幸的是,原來有棚工每日搵命搏賺取血汗錢,但因意外墮樓身亡,事後才揭發僱主沒有購買勞工保險,家屬根本無處索償,而棚工長期「無保上陣」更是業界常態。《香港01》早前訪問了業界人士、墮棚傷者及死者家屬,了解行業的現況、陋習與應對措施。
去年10月何文田文福道一名尼泊爾籍棚工拆棚時墮亡,以及馬鞍山富寶花園棚工由4樓位置墮地受傷、11月土瓜灣馬頭角道棚工從11樓連人帶狗臂架墮斃、12月彩雲邨有棚工7樓墮下壓中貨車受傷,到1月啟德地盤大幅棚架塌下釀11傷,平均每月發生一宗嚴重的棚架工業意外。有業界反映政府修訂《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則》後,意外警號仍響之不絕,質疑為何至今仍屢次發生意外。
詳看﹕棚工血淚|飛棚工墮樓下身癱瘓 細數行業陋習﹕某程度用條命去換
由11樓直墮地面、尾龍骨受創而下半身癱瘓的棚工趙先生直言,行內專門做懸空式棚架(飛棚)的小型工程公司有不少陋習,令工人面對不少潛在的職安風險,例如飛棚公司為節省成本,沒有找合資格人士檢查用作承重的繫穩裝置——羊眼圈(eye-bolt),甚至有公司要求工人自備安全裝備,但卻無人檢查工具是否穩固及有否耗損。他坦言即使在大型地盤工作,監管亦並非特別嚴格,安全主任及管工大多在貨櫃冷氣房處理文件,甚少巡查地盤和視察環境,只要求工人準時交貨,無法有效提升工作環境的職安意識。
詳看﹕棚工血淚|一條命換僱主月賠千元 欠薪無著落 八旬母心結難解
更甚的是,棚工搵命搏賺取血汗錢,一旦發生意外不幸受傷或喪生,卻往往沒有任何勞工保障。2022年5月,有二十多年經驗的棚工陳兆豐在油麻地一幢唐樓搭飛棚時,因為斷繩墮樓身亡,家屬頓失至親,悲痛之際,更陸續揭發僱主原來欠薪、沒有購買勞工保險,甚至潛逃內地逃避法律責任。儘管後來僱主回港被警方拘捕,被控三項罪名成立,但法庭僅判罰9萬元,雖然判詞有交代僱主提供不合規格的裝備和沒有檢查,但判決之輕,令家屬認為意義何在,而無勞保的後遺,亦令家屬索償之路茫茫。
詳看﹕棚工血淚|高危行業一年30萬保費 小公司難負擔 棚工多無保開工
為什麼棚工長期「無保上陣」是業界常態?業界工會人士解釋,搭棚屬高風險工作,出事率及賠償額高,甚少保險公司願意承保。業界約有200至300間專做飛棚的小型公司,僅約30間有購買勞保,而一個竹棚師傅日薪2150元計算,每日保費為1250元,一個月工作20天,一年保費約30萬元,令絕大部分公司卻步,加上為求競爭,更不惜低價投標承接工程,故鋌而走險不購買保險降低成本,將風險轉移到棚工身上。業界表示,專門設立了針對飛棚工人的中級及高級懸空式棚架安全訓練,提升其安全意識;又鼓勵行內公司申請參與職安局的星級企業計劃,符合若干條件則可獲保費扣減,期望各公司能盡責為員工買勞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