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護膚|室內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變?醒目防曬保障肌膚健康
1月天色經常陰暗,就算有太陽都只有很短時間,加上衣服穿得又多又厚,以及大多留在家中投疫,自然以為紫外線的威脅遠比盛夏為低,不需要搽防曬。然而冬天的紫外線其實不比夏天少,加上冬日看到陽光的機會不多,於是一看到陽光就會主動去曬一曬,於是慢慢造成肌膚光老化,最終影響表面的皮膚,形成色素沉澱、皺紋或鬆弛,甚至皮膚癌的現象。根據醫院管理局2017年的資料,顯示皮膚癌已大幅躍升至十大常見癌症的第七位,發病確診的數字更高達1,101人,情況實在值得關注。
談到防曬,必定不可忽略UVA和UVB。前者約佔照射到地球紫外線總量的95%,穿透力強,會透過表皮直達真皮層,研究已經證實,長時間暴露紫外線下會傷害到肌膚深層,引發皺紋、黑斑或肌膚鬆弛等皮膚光老化現象。剩下來的5%就是UVB,UVB會曬傷皮膚,引起紅腫、脫皮等症狀及引起患皮膚癌的風險。
拯救紫外線帶來傷害 全靠四樣法寶
由於UV的傷害是會從小累積,只要減少日常曝曬量,預防日光帶來的損傷,進而減緩可見傷害的產生。在年紀較大時,保護我們的肌膚不受UV侵害也一樣重要,這代表著不只要多使用 SPF 30以上的各式防曬產品,也要採用避開陽光的行為模式,如在清晨或傍晚從事戶外運動、穿戴防曬服飾、以及待在陰影中,都可預防紫外線帶來的影響。
至於已經造成的皮膚損傷,視黃醇是非常好的配方,它會協助撫平細紋及 UV造成的色素沈澱。另外,隨著年齡增長,肌膚也會變得比較無法留住水分,越來越乾燥。使用具神經醯胺 (ceramides) 與甘油 (glycerin)、玻尿酸等濕潤性保濕劑的優質保濕產品能讓肌膚保持水嫩柔順。
▼▼▼【日常防曬6大常見誤區】▼▼▼
皮膚癌成因與暴曬相關
皮膚癌發生於表皮層,人體進行新陳代謝時,舊細胞會被推至頂層及剝落,由健康的新細胞取代。整個過程受DNA控制,一旦受損,皮膚的新細胞或會異常失控地增生,形成疣、痣和雞眼等良性問題。如判斷為惡性腫瘤,即屬於癌症。
皮膚癌會生長於身體上的不同位置,如:面頰、耳朵和嘴唇,甚至四肢等。其早期徵狀多數為出現墨痣,不痛不癢。主要分成兩大類型,包括: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常見的可再細分為以下三種,依照出現癌變的細胞來命名。
1.基底細胞瘤
屬於最常見的皮膚癌,佔總體個案約六成。發病位置的面積不大,多數呈珍珠狀或鱗狀。患處時常會出血、嚴重的話會潰瘍,結焦後可再復發。
由於癌細胞增生的速度較慢,擴散的機會亦較低,若在早期治療可痊癒。若坐視不理,腫瘤會進入皮膚內部,侵害鄰近組織。
2.鱗狀細胞瘤
發病率約佔總數的三成,腫瘤大多發生於陽光照射的位置,患處一般會呈紅斑、小結節或者潰瘍。
3.黑色素瘤
屬於最嚴重的種類,僅佔全部病例的一成。腫瘤初起時,皮膚的痣可能上會產生變化,如:擴大範圍、顏色及形狀改變,甚至是冒出新斑點。這個過程持續數星期至數月不等。由於癌細胞生長得十分迅速,通常在早期已出現擴散的跡象。黑色素瘤的形狀不規則,表面凹凸不平。顏色不均勻,驟眼看似是污迹。
▼▼▼消委會4大使用防曬產品貼士▼▼▼
罹患皮膚癌的高危一族
根據過去的統計,指出白種人的發病率是最高的。但任何人種、膚色也有患皮膚癌的風險。如符合以下類別的人士,則要多加留神。
多痣
身上有色斑,包括:雀斑、太陽斑及老人斑等
皮膚白皙、容易灼傷但不會曬黑
經常長時間曝曬至脫皮
皮膚曾燒傷,或接受其他皮膚病的治療,如:濕疹:、牛皮癬等
家族成員曾罹患黑色素瘤癌
免疫系統較弱,如:曾接受器官移植、愛滋病患者等
以上的高風險族群,最好做足防曬措施,從而降低患癌機會。外出時,謹記於身體每個外露位置塗上 SPF 15或以上的防曬產品,分量要足夠,隔兩到三小時補塗。盡量不要在陽光猛烈的時候進行戶外活動,則早上10時到下午4時,避免被陽光直接照射皮膚。保護衣物,例如:長袖衣服、太陽眼鏡等,則視乎個人需要而定。
皮膚出現異常,是最容易能觀察到。一旦發覺有上述提及的症狀,應及早求醫以尋找病因,亦有助增加治癒的機會。
延伸閱讀:皮膚癌|哪些人易有皮膚癌?初期症狀、種類、自我檢測方法全公開
延伸閱讀:皮膚癌|曉治積曼疑癌復發籲大家切記塗防曬!5類人易中招勿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