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仔」可以「通定先」? 符合一條件 「通定先」可減心臟病風險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又稱「通波仔」,是用於打通心臟冠狀動脈栓塞的手術。心臟科專科醫生吳基恩指出,通波仔技術不斷進步,最新的支架除了可釋放藥性,更薄至只有60微米(即0.06毫米),已足夠支撐手術後的血管壁不再塌下引致栓塞。而近年較多病人關注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波仔」可否「通定先」?

心臟科專科醫生吳基恩表示,「波仔」是否可以「通定先」,其實是一個醫學界辯論了多年的問題。

「意思是一些症狀不多但冠狀動脈栓塞相對嚴重的病人,先行通波仔,會否對病人帶來好處?辯論了多年,後來有一個大型的隨機對照研究,發現若冠狀動脈栓塞位置屬於關鍵位置,即該位置負責超過5%心臟範圍的供血,出現相對嚴重栓塞的話,先行通波仔可以減少將來出現自發性急性心臟病的風險,至於對病人的壽命則沒有明顯改變。」

「有見及此,『通定先』應有一定好處,也可以避免將來在緊急的情況下通波仔。因為緊急通波仔的風險較高,有時亦有困難,例如在外地旅遊期間,或病人身體有其他毛病需要進行緊急手術,亦難以同時進行通波仔。」吳醫生續道,「但『通定先』亦非必須,而且通波仔本身有一定風險,病人應向醫生詳細了解,再作出衡量和考慮。」

至於若非「通定先」,現時病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被界定為需要通波仔呢?吳基恩醫生表示須考慮一籃子因素,主要包括:

1. 冠狀動脈栓塞程度: 一般來說栓塞五成以下大多無需即時進行通波仔,栓塞七成以上則有較高機會需要考慮通波仔。

2. 栓塞的位置: 若屬於供血予心臟的關鍵位置,也有較高機會需要盡快進行通波仔手術。

3. 病人的冠狀動脈栓塞情況有否急速惡化: 「例如數星期前上樓梯沒什麼問題,這幾天走一會平路已氣喘;或一向沒有心口翳痛,最近突然出現心口翳痛等,都可能代表冠狀動脈的栓塞出現急速惡化。相反,若症狀輕微而平穩,而檢查結果栓塞程度又不太厲害,有機會可以先服藥及觀察,留意栓塞情況的變化。」吳醫生說。

他表示,現時通波仔所需時間較過往短,而且過往很多通不到的位置,由於技術與導絲等工具不停進步,又能以新科技例如超聲波擊碎血管內的鈣化物,及選擇最佳放置支架位置等,一些過往比較難「通」的位置現時都可以進行手術。「通波仔並不是一勞永逸,通波仔後血壓、膽固醇、血糖等都要好好控制。但從另一角度看,只要依照醫生建議服藥和注意飲食、運動等,大部分個案都不會再度栓塞而需要再做手術。」

新技術解決微細血管栓塞

心臟並非只有大血管才會出現栓塞,吳基恩醫生表示,若懷疑微細血管栓塞,有兩種較新的方法可處理:

1. 最新的導絲技術,可經由動脈進入心臟微細血管,然後計算出微細血管有否出現栓塞,以及栓塞的程度,有助決定治療方案。

2. 現時的支架要求血管直徑最少有2毫米才可以有足夠空間放置,若微細血管栓塞而無法放置支架,也有口服藥物可以提升心臟運用氧氣的成效,以抵消心臟供血不足的影響。

心臟科專科醫生吳基恩(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