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間「語言暴力」產生誤解衝突 專家教「建設性溝通」重建互信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但相信不少家長在管教時,都會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而不自覺地說出一些侮辱性的說話,例如「生舊叉燒好過生你」「咁蠢㗎你」等。父母們總以為這類斥責無傷大雅,但一時意氣的語言暴力,往往在不經意間帶給孩子一些心理創傷。這些否定、嘲諷不單會令子女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產生衝突,甚至破壞親子關係。臨床心理學家張傳義博士認為,想修補彼此關係,父母最重要學懂「建設性溝通」。他將會拆解不同溝通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更會利用實例教導家長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建設性溝通」。

父母們總以為這類斥責無傷大雅,但一時意氣的語言暴力,往往帶給孩子更嚴重的心靈創傷。(圖片:Shutterstock)

父母言行舉止 潛移默化影響子女性格

張博士指出,溝通其實不局限於語言,每一個動作、乃至表情都是傳達信息的渠道,而最終 目的無非是想令雙方達致共同理解。「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最早接觸、最主要的學習對象;大至基本生活技能,小至說話語氣都是模仿的素材。所以家長的言行舉止,的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性格;孩子亦會透過不同解讀而形成各種信念、思考框架及行為模式。」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最早接觸、最主要的學習對象。(圖片:Shutterstock)

拒絕語言暴力 「非建設性溝通」易產生親子衝突

其實孩子的内心世界相當脆弱,家長們無心之失的話語,可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張博士解釋,大多數家長在管教時,都會不經意採用了「非建設性溝通」,這種溝通方式不但未能準確傳達信息,並且會讓孩子感到無從適應,親子間就更容易產生誤解和衝突。

最常見的「非建設性溝通」就是批評,例如「你真無用」「咁簡單都做錯」等;張博士認為這類情緒主導的說話主要會產生兩大問題。首先,由於訊息內容較為空泛、指引也不夠明確清楚;孩子無法了解問題所在並作出改變。其次,用嚴厲的方式責罵會令小朋友產生負面情緒,當同類型事件不停累積,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拒絕聆聽及出現不信任家長的態度,甚至會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經常以命令式口吻說話,即「不准做」「你必須聽我話」等,不容許子女有表達意見的機會,當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缺乏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或因過分壓迫而出現反叛心理,甚至會逐漸無視管教。

用嚴厲的方式責罵會令小朋友產生負面情緒,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拒絕聆聽及出現不信任家長的態度。(圖片:Shutterstock)

細心聆聽孩子感受 給予具體明確指示

與孩子進行良好交流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張博士就建議各位家長日常應盡量使用「建設性溝通」。除了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給予孩子清晰的指引,在說話時語氣亦應保持平和冷靜。

以往不少家長會要求子女「快啲溫書做功課」,一旦見到孩子在休息或玩手機就會認為他們懶散,甚至不給任何解釋的機會。但其實每天的循例督促,也許只會令孩子覺得父母只著重成績而不關心體諒自己,甚至心生反感。張博士表示,家長可先透過提問耐心引導子女說出當下的心理狀態和感受,例如「是否上學太累,需要放鬆一下?」;了解行為背後原因才能給予合理明確的指示。

張博士指出,溝通時要求越具體,聆聽者遵從的機會越大。就上述情況而言,家長可以說「做完功課便先休息一會,半個小時後再努力溫習吧!」一來令訊息成功傳遞,二來更為孩子設下界線,同時可以令子女知道父母的行為是出於關懷並非指責。

家長每天循例督促子女「溫書做功課」,不給予任何休息時間,只會令孩子覺得父母只著重成績而不關心體諒自己,甚至心生反感。(圖片:sohu)

「好好說話」需要練習 多鼓勵、多讚賞重建互信關係

張博士表示,父母的一兩句失言,可能會帶給孩子無法估計的心靈傷害;所以家長們務必要學懂「建設性溝通」。家長可根據實際的情況來作出正面鼓勵及讚賞,切勿單純地憑空想像或使用空泛的讚美,例如「好叻」「好醒目」「勁」便了事;因為這些口頭式讚美,沒有指出被讚美的具體內容或行為,對孩子來說有點抽象,若長久或單一重複使用,更會淪為失效的讚美語言。

家長宜指出做得出色或可以改善的部份,盡量保持良好的態度,經常使用積極和愉悅的態度和孩子溝通,適當時候可配合小獎勵,例如「啱啱溫書好集中非常有效率,俾你休息/玩多10分鐘」。遇上孩子犯什麼錯或失誤,可用鼓勵或勸勉的態度,配合具體建議,例如「這次測試成積不理想, 你覺得係乜嘢原因導致呢?下次可以點樣努力和改善?」這一定會比指責和批評來得更有效。

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是父母一味盲目的溺愛,而是要培養孩子的自發性、讓他們知道好行為會帶來滿足感,藉此引導他們不斷進步;例如「真係有比心機溫默書喎,比上次高分咗好多,你感覺如何?對於你自己付出的努力感到好開心嗎?」。其實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子女能力所及之處並換位思考,皆因家長的想法未必與小朋友完全一致;父母應先與孩子溝通,知道他們的生理、心理的具體情況,再作出適當調節,子女心事不能都依賴自己「腦補」完成。

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材,但往往採用了錯誤的表達方式;不過生氣、擔心或失望的情緒主要源於父母為子女設立不切實際的期望,例如「每次考試必須拿到95分或以上」。很多家長會過於心急,沒有考慮孩子的能力範圍是否能夠達成,也沒有冷靜分析表現不好的原因,然後就以責罵或處罰作結。久而久之,子女對父母產生厭惡或反叛心理;而家長則越來越苛刻,刑成惡性循環。張博士最後提醒,「其實『好好說話』需要練習,父母管教子女時必須要三思而後言,才可重建互信的親子關係。」

父母管教子女時必須要三思而後言,才可重建互信的親子關係。(圖片:Shutterstock)

常棣醫務
地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70號卡佛大廈2201室
電話:2147 2202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