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香港第二號癌症 不同期數有機會採用不同手術治療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9年共有五千多宗新症。而在第一期(佔9.3%)、第二期(佔21.1%)或第三期(佔26.3%)確診的,合共超過一半。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表示,大腸癌的治療方法其實不少,包括外科手術切除、化療、標靶藥,以及較新式的免疫療法。另外,部分個案也需要配合放射治療(電療)。「但若說有機會根治大腸癌,主要還是手術切除,或者在手術後再以其他方法輔助,加強療效,減少復發。」
不同期數 不同手術治療
現時,不同期數發現的大腸癌,都有機會採用手術治療,但具體做法會視個別情況而調節,吳家健醫生舉例如下:
1. 瘜肉階段
大腸癌當中超過95%是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由正常黏膜變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成腸癌,這段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若在這期間進行大腸鏡檢查並發現瘜肉,醫生可即時進行「息肉切除手術」,把大瘜肉整顆切除。
2. 原位或極早期大腸癌
有部分原位或極早期大腸癌經評估後,醫生可為病人進行「內窺鏡黏膜下剝離手術」,用內窺鏡把腫瘤從腸壁切除。
3. 第一期大腸癌
通常單靠外科手術已可根治,即切除腫瘤同時清除淋巴結。治療相對簡單,康復所需時間較短,復發機會也較低。
4. 第二、三期大腸癌
腸癌已深入腸壁,甚至蔓延至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仍是首選,但未必可單靠手術根治。部分第二期患者,如果出現高風險因素,例如手術切除標本的邊緣與癌細胞相近,或淋巴結採樣數量不足;顯微鏡下呈現細胞低分化腺癌、淋巴血管或神經周邊侵害;患者求醫時已出現腸塞或腫瘤破裂等,應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
而已出現局部淋巴結擴散的第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五年內復發率可達30%),手術後應盡早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
5. 第四期大腸癌
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最常見的是肝臟,其次是肺、骨骼甚至腦部。治療要視乎擴散的廣泛程度,若是少量擴散至肝或肺,例如只有一至兩個小範圍的擴散,以外科手術切除再加術後的化療及標靶治療,仍有機會達至根治的目的。但當擴散的「點」過多,就未必適合做手術,而需要以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治療。
6. 中低位直腸癌
對於中低位直腸癌(即腫瘤接近肛門)的患者,如果磁力共振檢查發現癌細胞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出現局部淋巴結擴散的情況,會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藥物治療,以縮小腫瘤體積,再視情況進行根治手術,這做法令手術後有更大機會能保留肛門,亦可減低復發風險。
吳醫生提醒,「要減低大腸癌風險,需要從生活習慣及篩查著手。生活習慣方面,建議飲食應多菜少肉、多飲水,定期運動以促進腸臟蠕動、減少便秘,這可減少糞便內的有毒物質和腸壁接觸的時間。特別要減少進食紅肉或其他高動物脂肪的食物。」
而更具體的預防方法是篩查。目前醫學指引建議由45歲開始應每5至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目的是及早發現已存在的瘜肉並即時將之摘除,防止它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