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仍受暑氣影響 養生袪濕潤燥並重 醫師推薦三款簡單湯水茶飲
踏入八月,迎來廿四節氣中的「立秋」,古有說法「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立秋後,每5天為「一候」,總共「三候」,在這15天先會起秋風,接著清晨開始出現霧氣,最後到寒蟬因天氣轉冷而鳴叫。然而查看香港天文台的天氣預報,未來數天雖然有雨,但氣溫又重回30度以上,可見「秋老虎」現象在香港較為明顯,即是立秋後,暑熱尚未減退,天氣仍舊炎熱。本文請來香港註冊中醫師周嘉儀醫師講解立秋前後的養生之道、飲食宜忌以及數款當季湯水茶飲。
「秋收」為養生之道 壓揉穴位可止咳平喘
周醫師表示,中醫的養生之道在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立秋後陽氣漸消、陰氣漸長,因此「收」是入秋的養生原則,加上季節交替,容易令舊病復發,因此作息應從夏天的「晚睡早起」逐步調整至「早睡早起」,最好晚上10點左右就寢,早上6至7點起床。此外轉季容易引發氣管不適或敏感,周醫師建議可多壓揉「天突穴」,有助止咳平喘,尤其適合久咳不癒人士。此穴位於胸骨上窩的凹陷處,可用拇指壓揉36秒,然後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9次,總共做3遍。
周醫師提醒,「踏入秋季,自然界萬物的生命週期逐步由旺盛走向收藏,花草凋零,生機頓失,人的情緒或多或少會受影響,特別容易感到悲傷、鬱悶。中醫認為情志可致病,因此這個時節要特別注意調理情緒,避開陷入憂愁、低落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溫燥導致肺燥及腸燥 秋季飲食應補水滋陰
由於立秋處於夏秋之間,中醫視之為夏天的暑邪和秋天的燥邪,兩者夾攻人體。暑邪多挾濕,傷脾胃;燥邪傷肺、損津液,燥邪又分為「溫燥」及「涼燥」。溫燥出現在初秋之時,大氣間尚餘夏天炎熱;深秋之時,由於接近冬季,寒意漸加,所以人體會受涼燥影響。立秋時節應著重紓解溫燥症狀,例如咳嗽、咽燥口乾、皮膚痕癢、大便乾結等。
周醫師建議飲食習慣可由夏季的解暑袪濕配合並逐步轉為秋季的滋陰潤燥,「秋天在五行中屬金,肺部亦屬金。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容易受秋燥所損,所以秋天宜多吃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例如蘿蔔、蓮藕、梨、馬蹄、蜂蜜、西洋參、百合、玉竹、沙參等;並盡量少吃油炸、肥膩等燥熱、刺激性強的食品,包括辣椒、葱、薑、蒜、胡椒、烈性白酒等,以免加重燥症。」此外,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腸燥經常跟隨肺燥出現,因此應注重補充水分,多喝水、稀粥、豆漿等,防止腸燥便秘。
平補減輕脾胃負擔 三款簡單湯水茶飲 有助逐步適應轉季
「秋收」意味應多進補,為冬天作好準備。但由於不少人夏天時的飲食寒涼,脾胃功能或多或少有所減弱,此時如果大量進補,或會過於滋膩,加重脾胃負擔,影響營養吸收。因此,立秋調補應多選平補之品,採取「補而不峻、不燥不膩」的原則。
湯水方面,由於炎熱夏氣仍存,因此仍可適量飲用夏天的湯水,並隨著天氣轉涼而逐步增加潤燥的湯水。以下三款簡單湯水茶飲,有助增強人體在夏秋更替的適應能力,減低轉季對健康的影響。
西瓜翠衣雪梨茶
材料:雪梨5個、新鮮西瓜翠衣(1-2個飯碗份量)、水1公升,冰糖適量。
製法:雪梨去芯,與西瓜翠衣加水同煮;水沸後轉中慢火熬約半小時,加入冰糖調味即成。
功效:西瓜翠衣可消暑,雪梨潤肺生津,適合夏秋交替時飲用,既能消暑熱,又能潤肺燥。
無花果粟米百合杞子豬腱湯
材料:栗米2條、土耳其無花果乾6至8枚、百合30克、杞子30克、蜜棗1至2顆、水1.5公升、豬腱適量。
製法:材料洗淨;剪開無花果乾;水沸後中慢火熬煮約1小時。
功效:無花果有潤腸通便、止咳祛痰、益肺通乳的功效;百合潤肺止咳;杞子養血明目;粟米清熱利濕。無花果能通乳,因此亦適合母乳媽媽飲用。
沙參玉竹豬肺湯
材料:龍脷葉30克、沙參30克、玉竹20克、石斛15克、豬肺1個、蜜棗2粒、菊花10克、水20碗。
製法:豬肺洗淨並切塊,炒至水份蒸發;其他材料洗淨,加水以大火煲滾後,轉小火煲2小時;加少量鹽調味即成。
功效:沙參和玉竹滋陰潤肺;菊花清熱瀉火;龍脷葉清熱潤肺;豬肺補肺;整個湯的組合有滋養肺陰及清熱功效。
周嘉儀醫師,香港註冊中醫師。(照片由醫師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