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膝痛並非長者專利 年輕患者常拖延治療 恐影響工作、社交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隨著年紀增長,膝關節出現退化勞損的風險將愈來愈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不少人以為長者是高危一族,但原來不少患者早至中壯年便已飽受膝痛困擾,部份較年輕的患者病情惡化速度更可能較年長者為快,為他們帶來全方位的影響,更需積極正視問題。

今年50多歲、任職地盤的姜先生,數年前開始發現難以長久站立,經常需要休息,曾嘗試使用止痛藥及注射透明質酸,但效果未如理想。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醫生表示,雖然年紀越大,膝關節因退化而形成勞損的機會越高,但並不代表沒有年輕患者。張醫生引述一項加拿大的研究指出,有三成年齡介乎20至54歲的人士表示患有膝關節炎,估計年輕患者受關節炎困擾的原因主要與運動受傷及肥胖人口增加有關。

患者年輕化 影響更廣泛而深遠

另有新加坡研究發現,年輕患者受關節炎或慢性關節問題困擾的比率亦顯著上升,2001年有7.4%年齡介乎18至65歲的人士表示有關節炎問題,六年後,高達23.7%的18至50歲人士表示深受關節炎或慢性關節問題所困,可見關節問題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張醫生表示,部份年輕個案的惡化速度有機會較年長患者快,出現嚴重膝關節炎的風險或會較高,而往往這批患者正值事業衝刺搏殺期,甚至是家庭支柱,如未有及時求醫拖延治療,不但影響生活質素,更會影響其行走能力、工作表現、家庭及社交,影響廣泛而深遠。

針對膝關節治療主要是運動、藥物、物理治療及膝關節置換術,一般而言,醫生多會先建議藥物及物理治療處理,以紓緩症狀及不適,如症狀依然持續影響日常生活,病情繼續惡化,就會考慮採取膝關節置換手術。「膝關節置換手術將人工關節置換至患者體內,從而減輕症狀。」

膝關節置換術應用機械臂三大優勢

近年將機械臂應用於膝關節置換術漸趨常見,張醫生指,此做法帶來三大優勢,首先在手術前透過分析影像,可以製作術前詳細規劃報告協助醫生計劃手術,此外手術中可以精準計算截骨位置,減低出現截骨過多或者偏離的情況,而機械臂系統還可以客觀評估軟組織平衡的情況,比單純依靠醫生觸感經驗更為準確,從而因應患者韌帶的柔韌度,將人工關節位置作個人化調整。

由於精準度有所提升,傷口切口更小,有利加快患者康復速度,甚至可達術後數小時下床。姜先生數月前就依從醫生建議接受機械臂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數小時便能下床走動,康復速度十分理想。除此以外,張醫生亦指機械臂的輔助更可減低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張醫生強調,對年輕患者而言,如有需要接受手術,越早進行將更有利患者回復正常生活。患者如有需要,應向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