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治療3大方向 舊藥「食多條菜」都有影響 新藥成臨床首選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常見於長者的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正的一種,不但可引起心悸及氣喘等症狀,患者中風的機會更比一般人高幾倍,病情亦趨向更為嚴重,因此預防中風可說是治療房顫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中風風險愈高的患者,便愈能得益於薄血藥帶來的保護作用,其中新型薄血藥更為簡單易用,只要每日緊記服藥便能幫助患者提防中風突至。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志遠指出,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心臟會一下一下有規律地跳動,令心房的血液流入心室,但房顫的出現會打亂心律節奏,導致心臟內的血流運行變得不協調,於是出現滯留並容易形成血塊,遊走上腦便會形成中風。

「治療房顫有三大方向,分別是預防中風、針對成因,以及紓緩病徵,其中預防中風是整體治療最重要的一環,原因是腦細胞一旦壞死便無法恢復,引起的後遺症又會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長遠及嚴重破壞,因此醫生會利用CHA2DS2-VASc Score評分表,為每一名房顫患者進行詳細的中風風險評估,並作為參考建議治療方案。」

方向1. 新藥較少相沖問題

他又稱,華法林是最傳統的薄血藥,療效佳但容易與食物及其他藥物相沖,有時吃多或吃少幾條蔬菜都可以令藥效大幅波動,導致患者要經常覆診驗血及調校藥物劑量,日常亦要嚴格戒口。而新型薄血藥則較少有相沖問題,出血風險亦較少,患者也毋須頻密覆診及戒口,因此臨床指引將新型薄血藥作為房顫患者預防中風的首選薄血藥。

但他亦提醒,使用新型薄血藥的房顫患者,必須要按時每日服藥,忘記服藥便可能讓中風有機可乘。

藥物以外的治療方法對於無法使用薄血藥的房顫患者,以微創方式進行的「左心耳封堵術」是另一種可考慮的治療方案。陳醫生解釋,房顫產生的血塊九成源自左心耳,若將其封堵亦可大大減少血塊形成,效果與藥物減少血塊凝結相若,因此也可以幫助房顫病人預防中風。

方向2. 處理引發房顫的病因

在預防中風的同時,房顫患者亦需要處理引發房顫的病因,例如治好甲狀腺亢進及感染等病患,糖尿病及腎病等長期病患也要妥善控制。

「其實,房顫是常見的心律問題,本地一項調查顯示,約7%的65歲以上長者患有房顫,年紀愈大患病風險亦愈高。近年隨著市民認知增多,加上智能手錶等新科技幫助,都有助更早發現異常的心跳,若要確診則需要利用心電圖及持續心臟監察儀器,追蹤心跳的變化。」陳醫生表示。

方向3. 及早發現 預防中風降心臟影響

雖然房顫可能帶來不少影響,但患病初期部份患者沒有明顯病徵,可能只是間中「心跳亂了幾下」,若置之不理便會由偶發性逐漸演變為持續性房顫,症狀會愈加明顯及嚴重,如心臟功能下降,中風機會也會提高。至於紓緩病徵,就可以用藥物或手術減少心跳紊亂等。

陳醫生強調,「及早發現對控制房顫十分重要,因為適當的治療不但可以預防中風發生,更能減少由發作所產生的疤痕組織及心房纖維化而影響心臟功能,因此心臟結構較少受到傷害,反過來有助減少房顫發作及演變成持續性房顫的機會。」

除了及早發現,我們能夠採取措施預防房顫嗎?陳醫生就表示,預防房顫的重要一環是良好生活習慣,包括控制血壓、血糖及體重,亦不要吸煙,酒量則要控制得宜,如有不適則應盡早求醫,便可以將房顫的傷害減至最低。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志遠(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