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影響心理健康 家長應留意2警號 建議家中設「無網絡區」
澳洲智庫e61 Institute早前(7月5日)公布一項最新研究,在過去十年澳洲年輕人尤其是15至24歲年齡層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明顯下降,同一時間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則高速發展。澳洲國內呼籲禁止青少年和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聲音日益高漲,南澳洲州政府更已開始討論立法禁止14歲以下兒童到訪社交媒體賬戶。
社交媒體對本港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有多大?是否有必要禁止青少年到訪?香港01訪問了精神科專科張凱棋醫生。
社交媒體影響不可忽視!
張凱棋醫生首先指出,社交媒體其實有不少正面作用,「例如增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性、在教育和學習上可以很快獲得所需資訊、分享自己的學歷和資歷、分享最新研究,以至分享有趣或有教育性的的短片視頻等,對現今社會都很重要。」
但同時,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有研究報告指出,青春期的大腦對於社交媒體的影響特別敏感,原因之一是10至19歲往往正在尋找身份認同,對於同儕眼光、同伴壓力、社會壓力等都特別敏感,所以網上資訊對他們的影響也會較為明顯。」
至於經常會牽扯上社交媒體的青少年自殺問題,張醫生表示與網絡欺凌的關係較大,「當然自殺或企圖自殺個案一般的原因都比較複雜,若當中不涉及網絡欺凌,會否單純由社交媒體誘發自殺並不容易確定,但整體來說,確實見到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
具體的心理壓力,張醫生舉例如下:
不停留意是否多人like及follow自己;
習慣了P圖,其實非常扭曲青少年的身體形象,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夠瘦、不夠白、不夠漂亮;
西方有一個形容詞:fear of missing out,即「錯失恐懼症」,指青少年很害怕沒有了社交媒體就好像自己在朋友之中消失了,不update,完全不知道其他人發生了什麼事。
張醫生表示,「以上這些心理壓力即使未能肯定和自殺行為有關,但和抑鬱、焦慮、孤獨等肯定有關。如果青少年透過社交媒體接觸不當的內容例如色情、暴力、攻擊性言論等,問題更大。」
引導比禁止有效 家長應留意3重點
澳洲有聲音呼籲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張醫生表示暫時沒有研究指出什麼年齡之前不適宜使用社交媒體,「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留意不同年紀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家長基於自己小朋友的發展以及需要給予指引。」
她建議引導青少年的重點包括:
了解社交媒體和現實之間的差異性,從而引導他們分辨訊息的內容是否全面、是否帶有偏見,甚至是否正確。「例如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不停post某一個訊息的圖片,他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呢?可藉此幫助青少年比較不同的資訊,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
對於新聞訊息的內容,要引導青少年「不要做標題黨」,「看到一些post的標題後,應正確理解這些標題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也要了解內文,從而家長可以教導青少年如何fact check,核實內容的真偽。」
一些網紅KOL,成年人大都明白他們出post其實往往是宣傳工作,所以內容可能會有偏頗,這方面也可以指導青少年正確查核。
「此外,家長也要留意子女有否出現遭受網絡欺凌或過度沉迷社交媒體的警號,」張醫生說,「包括深夜上線影響睡眠、有時上網後出現焦慮或憤怒的負面情緒、不想用更多時間和朋友或家人相處、出現在網上課金購買物品的行為等等,有的話可以開放的態度和他們溝通了解,有需要的話諮詢專業人士。」
最後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家長樹立正確榜樣。「曾有沉迷社交媒體的小朋友向我訴說,在家根本無事可做,所以唯有上網。所以,父母可為子女安排較多閑暇的活動,例如去公園、購物,讓他們在電子世界以外有較多消磨時間的事。家中可設立『無網絡區域』,例如食飯時間、睡覺前一小時,全家都不使用電子產品,這些規則父母也會遵守,那麼小朋友自然容易接受。」